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兰亭集序》的书法?
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如何看待《兰亭集序》的书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兰亭序》一直被书法界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的确是名符其实,对于笔法、结体、章法等,早有诸多大家评论讲解,我想说的一点是,它的自然。
好多人习惯说书法创作,我不同意这个“创作”的使用,创作应该有事先的规划、润色、修改等过程,而一些书法作品也确实,时提前设计一行这几个,哪大哪小,哪轻哪重,等等,这大概也是如今书法精品较少的原因吧。
看看《兰亭序》,涂涂改改,漏写添加,毫无修饰,但却美的不可言表,为什么?我觉得右军并不是为写字而写字,他的主要思想在于文词,而书法只是他要表达思想的即兴方式,也正是这样的不做作、无设计的自然书写,才成就了《兰亭序》不可复制难以超越的极致美。
我们的书法,缺的可能就是一种自然而发的书写态度,因为我们总是在“创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大师兄的邀请,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兰亭序》所处的时代意义
《兰亭序》作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是天下第一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兰亭序》在南朝时期,又被称为《临河序》,唐朝称为《兰亭记》、《兰亭集序》、《兰亭》,到了宋朝,被蔡襄称为《曲水序》,苏轼则称为《兰亭文》。
与《兰亭序》风格类似的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 何如 奉橘帖》等。王羲之在行书的书写中,夹杂了草书的草法与草势,在王羲之之前,这样的行书样式还没有出现,看来,这也是一代书圣的独创。
而这种独创,并非横空出世,王羲之的楷书源头是钟繇,而在魏晋时期的结字,已经出现了新的气象,譬如结字抑左扬右,改横势为纵势,如同人体脊柱的竖画加长,如同肋骨的横笔画侧向紧勒,收笔压尾而收敛……彻底打散了隶书的提按翻飞,蚕头燕尾等。
王羲之从中得益,将技法和书道结合,随变而变,将毛笔这种软毫的书写工具,更加拓宽了表现力,实现了“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通过书法的点画和结构,来抒发胸臆,增加了妍丽与风雅,影响久远。
二、《兰亭序》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整个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受王羲之影响,都幡然大变。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道:王羲之的书法,是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各种书法家,不管是古典的、浪漫的还是唯美的、伦理的,都将王羲之当做伟大的典范,每个书家都可以在其中汲取需要的营养。
王羲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学习,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魏晋风度)的理解和把握。前者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消极影响,后者则促进了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唐朝时期,在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下,确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初唐四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的书法创作,使初唐书法笼罩在尚“意”书风之中。如果说李世民和“初唐四家”的书法创作还仅只是侧重对王羲之书风的继承而无多少新意的话,那么盛唐的颜真卿、张旭、怀素的书法创作则完全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弘扬与创新,使唐代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奠定了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沉抑顿挫、至刚至大的儒家面目,其行书追求自然,不计工拙,随处可见的涂抹无不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力;张旭的草书气势连绵,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有吞吐洪荒的气慨;怀素的草书绝去人间烟火,如一缕清烟。从表现形式看,颜真卿、张旭和怀素的书法与王羲之书风截然不同,但其艺术精神却是共通的。
并称“宋四家”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精神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一方面要突破传统书法(主要是王羲之书法)的技法,但他们书法的审美情趣却和王书非常相似。这些,无不说明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和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深刻影响。
元明两代书家大多集结在复古主义的大旗之下,亦步亦趋,刻意描摹王书,在观念和形式上没有太多的拓展。
赵孟頫的小楷法度严谨,字形峭拔秀丽,结体妍媚舒展,线条清劲圆畅,既不臃肿,也不浮滑,布白停匀,秀逸可爱,直接二王遗韵。行草亦以晋人为风范,不过技法精熟,温润婉丽,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和意态,是典型的唯美主义的代表。
明中叶的书坛高手尽出吴中,“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各有所擅,但都是王羲之书风的延续。
明末后期出现一股反骨力量:王铎、徐渭、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八大山人等,他们不惜破坏复古主义者所遵循的“二王”的经典的“法”,使书法走向了抒情与表现,真正从审美内涵和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魏晋风度和王羲之书风。
清中叶后,人们从汉魏碑刻中领悟到了不同于王羲之(元明尊为“帖学”)的粗旷、豪放、朴拙、大气、宽博的美,于是,“碑学”在书法史上兴起了,使书法在复古主义的旗帜下重描摹王派书法技法,忽略其艺术精神而沉寂了几百年的书法重新回到了借助线条与结体来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魏晋风度和王羲之书风的精神上来。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这里,下次见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