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关于匈奴的历史?
匈奴,单于,乌桓有哪些关于匈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传说匈奴其实是夏王朝的一支旁支,因为夏朝灭亡而逃亡到北边,在与当地族群不断融合中形成匈奴这个种族,在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到北方,
后来在西汉时期逐渐壮大,多次骚扰汉朝,尤其是冒顿单于使得刘邦困在白登山,这件事成为了汉朝的耻辱,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把匈奴赶到焉支山外,匈奴人不得寸进,
汉元帝时期,四大美女的王昭君下嫁匈奴,保持了匈奴与汉朝60余年的和平,到了东汉时期,一部分匈奴人投靠汉朝,另外一部分西进,现在的匈牙利可能就是当时西进的产物,后来东汉统治者认为匈奴心思不定,遂灭匈奴……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私信告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匈奴”是周末北方的一些氏族形成的联合体。“匈奴”这个词,就是“部落联盟”的意思,联盟,如英语的sworn,俄语的Саюз,是修盟的意思;“奴”读“诺木”,即部落。这一点和“倭奴”相似;“倭奴”即“淮夷部落”。按“倭”即为淮夷,读wai yi;后来“倭”读wo,即“倭奴”的连读。周初,武庚作乱,淮夷、徐夷起来响应,被平定后,逃入大海。“匈奴”、“倭奴”在汉代均接受皇封,赐以金印,成为地方政体。在长期的一段历史中,时附时叛,给中国造成不少的麻烦。
一、匈奴不是御龙氏和豕韦
对“匈奴”的误解,首先是《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非常错误。夏代氏族,第一为夏后氏,后来为夏侯;第二为御龙氏,即迁于东北地区的乌洛侯一族,后为邬姓。所以产生误会,是司马迁把御龙氏和皋落氏相混淆。皋落氏是炎帝系的青龙氏之古读,即日本语的ぁぅろす,和御龙氏读音相近。
司马迁的另一误解,就是把御龙氏叫“淳维”。按“淳维”,应为“豕韦”,在这里“豕”不读tun而读shi;即后来的“室韦靺鞨”,简称“水”貊,为蒙古地方的原住民,和“匈奴”不是一事。夏代十二帝曰孔甲,当时“天降龙二,孔甲不能饲,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可见御龙氏为帝尧之后裔,和“匈奴”无关。
二、乌桓不是匈奴
汉代,在东北西部有乌桓,即在今敖汉旗一带。敖汉, 即乌桓的古读。其族原为帝颛顼之子老童所生第二子,即黎。帝喾时,黎封于西,居蓐收,即华沙,其国曰无怀,后又写成吴回,乌桓,所以不属匈奴之主干皋落氏族系。但在战国之际,被控于匈奴,成为北匈奴之一部,所以有些风习被改变,但仍为汉族之一支。
汉元帝时,乌桓以武力迫“和亲”,指名要毛嫱即明妃(昭君,赐姓王),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当时的乌桓首领曰“呼韩邪单于”,实际为“敖汉爷查理”。“查理”一词,从炎帝而来,如炎帝陵叫茶陵。所谓“阏氏”,即女人,“阏”读wu;“福晋” 即夫人;“单于庭”就是朝庭,相对“汉庭”而言。
现在有些人不懂,胡乱编排,认为王昭君是自愿去和亲的,是“中蒙人民的友好使者”,十分可笑!蒙古不是“匈奴”,是北羌人迁入蒙古地域。而“匈奴”原来在蒙古中部有龙城,每年三月,“大会龙城”,会,即“苏维埃”一词的源头。“龙城飞将”,指征伐匈奴之大将李广;这个龙城怎么会是现在的卢龙呢!
汉三国时,乌桓入侵,左贤王掠去蔡文姬。蔡文姬是蔡邕(京)的女儿,文才出众。曹操统一中国后,命人把蔡文姬接回,就是“文姬归汉”的故事,一为保护人才,并为让文姬续写《后汉书》;二为国格、人格关系重大。后来,曹魏政权就灭了乌桓,把其民人全都遣散到中原各地,一为消灭叛乱势力,二为氏族融合,使乌桓人认祖归宗。同时也证明了乌桓确系汉人的一支,与中原人民不存在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可见,“和亲”并非完全“自愿”,强迫之下,有损国格;对历史的胡编,也有损人格。
三、匈奴不是匈牙利
有人望文生义,说匈牙利人即匈奴人,这是不懂历史。匈牙利一词来源于古“轩辕之国”。黄帝初封于姬水,即湖北宜昌一带,他的陵墓就在三斗坪的黄陵庙山上。成年后封于西方,建轩辕之国,“于此穷山之际”,地在阿尔卑斯山,所以又称有熊氏,实为有罴氏,即ALPS。后其长子少昊又封于西,也在匈牙利建城,因此在多瑙河两岸,有布达、佩斯,即光明与幸福欢乐之城,后合为一。
匈牙利人曾来中国西部寻根,当然,黄帝的遗迹多有存在,阿尔泰山,即大泰山和西泰山,有“轩辕之丘”,在今青河县。而黄帝的故乡却在东北,古少典之国,今桓仁之北山,即“轩辕之山”。完颜、公孙、姬姓(后又有吉、己、伊、姒等)都是黄帝族人。
四、燕然山不是杭爱山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北伐匈奴,直捣龙城,横扫大漠之北。龙城西有杭爱山,但不是燕然山。大漠之北,早己超越杭爱山,到达西伯利亚中南部之萨彦岭。
萨彦岭,又称狼居胥,意皆为长岭。萨彦又记为珊延,在满语中为“长”,正和英语Lang(狼)相吻合。宋代范仲淹有词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借没有勒石长岭的汉事,指自己未立战功,因而无法返回。但他当时确实没有到达萨彦岭;而把“萨彦”记为“燕然”,应为误读。“杭爱山”之注释,当然不妥。可见,研究历史需要懂点语言;搞古代文学,更要懂点历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