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个月不开车,不做饭,还会有雾霾吗?
一个月,尤其是,可以说一个月不开车,不做饭,还会有雾霾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个月不开车,不做饭,还会有雾霾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雾霾的形成是天气自然现象,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空气污染,一般在冬天,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与开车,做饭关系不大,可能稍微有点关系。雾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月不开车,不做饭还会有雾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说一下雾霾形成的原因:
一:接近地面的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灰尘比较多,地面上行走的人和车辆搅动起来了。
二、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风力相对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逐渐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天空中或许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接近地面的湿度饱和凝结形成雾。
四、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用汽车,同时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成雾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五、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尤其是一些重工业,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等。不过目前政府正在着手整治当中。
六、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尤其是北方地区,一到冬天,城市里很多家庭都开始了供暖,而取暖的主要方式还是燃煤。
大范围雾霾主要出现在冷空气相对较弱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下,低空或接近地面的风力主要是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霾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可以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形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你提到的一个月不做饭,不开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雾霾的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雾霾的形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月不做喝凉水,雾霾照样有,没理的问答不要提,伤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有,因这两项占的比重并不大,只要有工业就有雾霾,除非环保措施到位,才会大面积减少排放废气量,降到最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回答,显然题主是将雾霾形成的原因与汽车尾气和农村烧火做饭联系起来了,其实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雾霾形成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其实是工业废气
根据数据计算,工业废气对于雾霾的贡献度高达61%,其次才是汽车尾气,人民日常生活(烧煤取暖、做饭等等)所以如果说不开车、不做饭的话,只要有工业生产雾霾还是会存在的,顶多就是减少雾霾的严重度(环境从重度污染变成轻度污染)。那么为什么很多专家的政策都指向汽车尾气、烧煤取暖和做饭等等呢?几点愚见:
第一、工业生产是如今很多环境污染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可以说没有了工业生产那么这些区域(甚至全国)的经济建设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相对于来限行、禁止用散煤等等方法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最小的,甚至于还有可能带来部分经济利益(提高人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二辆车的积极性等),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
第二、产业升级改造需要时间,但是限行等措施立竿见影。可以说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产业升级改造一直都在进行中,据个人知道的消息很多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厂企业都被限产,甚至有些省份都提出了化工、钢铁等企业的拆迁时间表。但是说到底还是需要时间的,在上面一直紧盯环境质量的背景下,无疑限行等措施的效果是最明显的(起码表明了有做事的态度)。
不开车、不做饭等是不现实的,但是要面对现实问题
确实全国很多城市都出台了限行、禁止使用散煤等规定(尤其是北方城市居多),毋庸置疑这些规定对于人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于说这种举措对于环境的贡献度有多大值得怀疑。但是现实问题大家都要明白:
第一、环境问题确实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可以说如今的环境情况开始治理代价顶多就是经济增速受到影响,如果非得到了跟印度一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社会问题了。只是希望在这个时候有关部门能够在充分根据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实行某些政策,尽量减少对于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或者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城市和居民管理是事实。虽然说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地方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服务型政府是未来建设方向,所以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很有必要。
第三、阵痛期早晚都要来,个人觉得赶早不赶晚。用环境问题来逼迫进行产业转型是最佳的,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的阵痛会持续十年甚至更久,但是带来的潜在收益确是永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