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余华的小说《活着》获得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小说,作品余华的小说《活着》获得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卖相极为惨烈的小说作品。全篇围绕着活着→死去、死去→活着这样的程式在推进演绎,直至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余华的这篇小说曾获得了无数读者的膜拜与敬畏,先被封神后被推上神坛,余华也获颁了先锋作家的名号,可谓是名利双收,一举多得。
这部作品也由著名的第五代大导演张艺谋搬上荧屏,引来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我个人也曾经是这部作品的拥趸和先锋支持者,感觉余华这小子把故事写绝了。初看的时候欲罢不能,再看的时候照样手不释卷,不忍遽离。
但是,延轶至今,现在来回味这部作品,却感觉有着先天的不足。这种不足不是小说语言风格上的,也不是小说意境营造上的,更不是小说细节刻画上的——它是来自作者内心的主观故意上的,或者说它是作者内心轨迹的剖露和布白。
以余华六十年代的生人年份,去写一个远离那个年代的故事,其先天就有一种见识的不足。这种不足在整部书中被逐渐放大到各个层次、段落,形成了压制性的包围结构,使陷入其中的读者很难自拔脱身。
余华的作品环境营造不可谓不成功,但通篇裹挟在压抑、窒息的氛围之下,难免有喘不上来气的感觉,心随着故事延展持续下沉,直至深不见底,暗无天日。
我个人的后知后觉是:余华的这部书实在是太过悲情阴郁,没有一丝阳光雨露的滋润补养,就像一个没了退路的断臂之人,只能纵身跳崖或者拔剑自刎,这种创作上的悲情压制实在不符合人们心中无暇的美学原理,更是对当时社会的莫大讽刺与苛责。
我们愿意相信悲剧的力量,也愿意以我血荐轩辕,给悲剧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以余华如此彻底的一黑到底、一死到底,实在是当今文坛不可撷取的文化现象,也不宜大加提倡,更不是对当时的社会一种客观的、由衷的表达。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活着是一种无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伤到无感,生命本质,活着
上一篇:作为见惯了生死的医生,如果有一天患病耗尽家财积极治疗也只有一年时间,你会怎么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