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
乡愿,孔子,的人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憎恶“乡愿”实则是对“不分是非,善恶不辨,处处讨好他人之人”的批判,因为孔子觉得这类人大抵属于“不讲诚信,没有立场,没有原则”之伪善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种,这类人被人们冠上“老实、憨厚”的名头这一情况数见不鲜。其实“老实、憨厚”并非坏事,坏就坏在这“老实憨厚”之能调众口的“虚伪”。
这世间会生出许多是非和争端,有些时候,若恶得不到惩罚,善得不到褒奖,长此以往,那么世道很有可能会乱了套。但是“乡愿”的存在往往属于“老好人”,属于没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所犯之恶是不是过分去原谅一个人,但会因为众人包容恶人,去选择漠视恶、“包容”恶人。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善良的人将会寒透了心。
1、孔子讨厌的“乡愿”属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在《论语》这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乡里乡亲都觉得这个人忠厚,无一不夸耀这个人忠厚,这种人看上去是好人,实则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处处讨好,属没有原则的为害乡里之辈。
孔子这句话很短,但是含义却十分深刻。细细整理这句话的逻辑关系,大家会发现这句话道理还确实不简单。这个世间有诸多是非,有时候,是非里面确实存在善恶对立,但是有一种人,让对立双方都十分喜欢。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情商高,但是,如果从道德上来评价的话,在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的时候,依旧是两边不得罪的“老好人”,这种人往往十分要不得。因为这种对“恶”之漠视的态度,当属培育“恶”的养料。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乡愿”之两面不得罪的态度也能免去不少纷争,属于一个坏榜样。许多人可能本来比较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看到“乡愿”的左右逢源,于是开始变得圆滑、流于世俗,不辩是非,如若人人都这样,“善”将无处容身。
2、孔子讨厌“乡愿”的原因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个孔子讨厌乡愿的原因:
(1)“乡愿”是非不分,处处讨好,是为不义
孔子孟子皆认为,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应当有自己的气节,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做,为人要从“义”,即做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违背道德仁义之不该做的事情,即便不做这件事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也不要做。但是“乡愿”不一样,乡愿为了迎合周围的人,颇有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感觉,并且为了不与他人处于对立地位,往往会做一些违背仁义的事情,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非不分,处处讨好,是为不义。
(2)“乡愿”不分善恶,伪善欺世,是为不仁
一个人想要成为“乡愿”,让周围人都喜欢他,那么这个人大抵是没有他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老实的。毕竟众口难调,总有会处于对立面的人和事,不可能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总能保持中立地位。有时候,保持中立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该为“正义”呐喊的时候,却不挺身而出,反而害怕自己会被牵连入纷争而去漠视“恶”,这个时候,“乡愿”身上的罪孽就大了。
要说乡愿为何可以是非不分,可以漠视“恶”,因为这“恶”没有落在自己身上,更因为乡愿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这种人往往是“自私”的,是“不仁”的,也是“伪善”的。
3、总结:乡愿没有原则,不仁不义,不仅给旁人做出了一个坏的榜样,而且不分善恶行为,某种程度上也让其成为“恶”的帮凶
有些时候,“漠视”都属“恶”。试想,一个“乡愿”看到打家劫舍的匪徒欺负老弱的时候,这位“乡愿”会如何做?当一个“乡愿”明明知道真相,但是却面对足以毁人一生之流言蜚语的时候,乡愿会跳出来说明真相吗?不会。因为被欺负的不是自己,亦是因为流言蜚语要的是他人的命。
有时候,“是非不分之漠视”比杀人的刀子来的更可怕。所以,孔子对“乡愿”的憎恶,大抵就在于憎恶乡愿之无原则的不仁不义,以及欺世的伪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乡愿」,是指一种没有是非!、不讲原则,习惯阿谀奉承、左右逢源的人。
孔子之所以痛恨这种人,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这种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中」,也即度,所谓「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与「乡愿」的不讲原则,没有是非是根本不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乡,乡党,乡愿。古时行政区划分,党,乡。类似现代即农村基层行政单位。乡愿,现代词典解释,貌似忠诚老实,实际欺世盗名的人。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者,唯谨尔。
大意,孔子在乡党时十分温和恭顺,好象不会说话的人。但是在庙堂,朝庭上却很随便,只是说话很谨慎。
孔子为什么在庙堂和朝庭上很健谈,在乡党却沉默寡语?看来,孔子对乡党里之人的言论,以为低俗,不以为然。所以不愿与人交谈。
这就好理解孔子对“乡愿”的态度了。现代词儿:乡下人,没见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