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斩首犯人的时候为什么定在午时三刻?对此你怎么看?
午时,秋后,犯人古代斩首犯人的时候为什么定在午时三刻?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他们在杀人的时候都会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候杀人,这样一来呢是可以借助太阳的力量驱逐鬼魂,二来呢就是顺应了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封建迷信传统。
那第二个说的就是秋后问斩行刑的说法,稍后问展示只在秋季之后冬季之前进行一些对死囚的惩罚,因为我们中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赏在春秋刑在秋冬的说法,那么在一定影响下也就形成了传统的习惯,而且在古代呢,对于杀死个人并不容易,他们要经过统治者的批阅,所以他们会特别的严谨,需要时间去省,那么秋后的话会给他们大量的思考时间。
而且在古代的话,他们认为春夏之际的话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之际是树木花草凋零的季节,如果人要去世的话,应该顺应大自然跟着那些花草树木一起凋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并不冲突。
秋后问斩指的是执行斩首的制度;午时三刻则是指具体时辰。
午时三刻每天都有,但秋后一年也就一轮。也就是说,除了斩立决的犯人,大部分犯人的斩首时间统一安排在秋后的午时三刻。
这种处决方式听起来似乎残忍无情,但实际上,如果您了解犯人斩首时辰背后的含义,就会明白古人对时辰的选择,颇费心思,而且还有体谅犯人的一丝人道主义。
午时三刻:最“残忍”也最“温柔”。
古代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那么,“阳气最重”的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几分呢?
这个得从中国古代的计时办法说起。现代人将一昼夜分作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这十二时辰并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数,而是用子丑寅卯来方便记忆。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时理解了(上午11点到一点开始为午时),那么,三刻又是多久呢?
“刻”采用的计时方法为漏刻计时,也就是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也就是说,午时三刻约为当日上午11点45分。
知道了午时三刻的具体时辰,也就很好理解古人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刻施行斩首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人比较迷信,认为杀人是\"阴事\"。执行者也担心鬼魂纠缠。而午时三刻太阳高挂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被认为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相对来说可以减少痛苦。
如此看来,选择“午时三刻”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一来抑制鬼魂纠缠,二来减缓犯人痛苦。倒也是两全其美之策。
秋后问斩:顺应天意,缓期执行。
为什么要在秋后问斩?说起来也很简单。
“秋后问斩”出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礼记》中这一段记载,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春天停止狱讼,秋天开始行戮的理由。
古代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讲究顺天意、听天命。他们认为人间的一切现象,不论祥瑞还是灾难,都是上天决定的,因此人们的行为,必须要遵循天意。不得与自然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众所周知,春夏是万物生长、朝气蓬勃的季节,而秋冬则是肃杀、蛰伏的季节。古人也顺乎四时的节奏,人间的司法,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在秋天这个肃杀的季节问斩犯人,是顺应天意的。
西汉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更是创造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董大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天意要先德后刑,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经他这一番思想的“洗礼”,从西汉开始,秋冬行刑也被列入了法律。西汉时期规定的行刑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
自汉朝的法律奠基后,其他的朝代也都大同小异。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正是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执行,所以古书和历史剧中都经常会出现\"秋后问斩\"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
秋后问斩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死刑缓期执行制度,这也是它与清朝的“斩立决”最大的区别。
斩立决:立刻!马上!安排!
斩立决是对秋后问斩的一个完善制度,也就是死刑不经秋审、朝审,直接“就地解决”,颇有点快刀斩乱麻、大快人心的意味。
“斩立决”与“秋后问斩”都源自汉代。对于普通的死刑犯,大部分都采取秋后问斩,而性质恶劣、案情严重的,则会被判以“斩立决”。
与“斩立决”相同性质的,还有“绞立决”。二者都是立即执行,但是处死的方式不同。
《梼杌闲评》第二十回:\"将周家庆 、 达观二人,以不合妄造妖言惑众律,拟斩立决。
到明清两朝,斩立决就成了一种惯例,实施更加普遍。但对某些案情尚有疑虑的案件,依然保持着秋后问斩的传统。
综上所述,古代处置死刑犯的制度由来已久。自汉代开始,大部分都是实行“秋后问斩”,对于那些不能忍的犯人,也可以直接就地正法“斩立决”。
而“午时三刻”更倾向于一种心理慰藉,并非执刑的必要条件。只要胆子大,无论什么时辰斩杀都可以。
上一篇:冰箱保鲜室结冰了,该怎么处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