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决定助听器的效果因素有哪些?
助听器,听力,效果决定助听器的效果因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佩戴者的听力:包括听力损失程度、多长时间、什么类型、最重要的是:听功能——言语分辨能力 ;
2、佩戴环境,安静环境下的聆听效果肯定比噪音环境下要好;
3、和佩戴者说话的人的语音(方言)、说话速度、声音大小、音调(声音偏粗、偏细)等等;
每个佩戴者在戴上助听器之后,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习惯的过程,助听器不是窃听器,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因为正常人也有没听清的时候,建立合理的效果期望值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助听器本底噪音
本底噪音对听力较好或部分频率较好的用户影响大。同时必须区分环境噪音与本底噪音的区别,小声放大很足,但是正常人听起来会很吵,感觉是噪音。
2、助听器的频率响应范围
我们知道正常人耳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KHz,言语的频率范围:200Hz-8KHz。助听器频响越宽越不容易感觉喇叭声,声音也就越自然越逼真。
3、助听器的响应速度
响应速度慢导致声音听起来软绵绵的,感觉不结实,声音发虚,容易产生回音。骨导或低频较好的人,这种感觉较明显。一般来说,声音的低频响应速度较高频的响应速度慢。所以某些低频听力好高频差的助听器使用者更容易感到有回音的感觉而导致声音听起来不干净、不清晰。
4、助听器的非线性失真
包括数字处理技术带来的失真、非线性放大带来的失真和某些降噪处理带来的失真。
5、压缩技术
到底是快压缩好还是慢压缩好呢?快慢压缩各有优势,总的来说慢压缩技术更有助于最佳语言线性还原,语言信号对比度强,清晰度高,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又必需采用快压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佩戴者的听力:包括听力损失程度、多长时间、什么类型、最重要的是:听功能——言语分辨能力 ;
2、佩戴环境,安静环境下的聆听效果肯定比噪音环境下要好;
3、和佩戴者说话的人的语音(方言)、说话速度、声音大小、音调(声音偏粗、偏细)等等;
每个佩戴者在戴上助听器之后,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习惯的过程,助听器不是窃听器,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因为正常人也有没听清的时候,建立合理的效果期望值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佩戴者的听力:包括听力损失程度、多长时间、什么类型、最重要的是:听功能——言语分辨能力 ;
2、佩戴环境,安静环境下的聆听效果肯定比噪音环境下要好;
3、和佩戴者说话的人的语音(方言)、说话速度、声音大小、音调(声音偏粗、偏细)等等;
每个佩戴者在戴上助听器之后,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习惯的过程,助听器不是窃听器,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因为正常人也有没听清的时候,建立合理的效果期望值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个人听损程度和性质(极重度、神经性语言分辨率差的)2,患病时间(假如先天或年份很长)3,助听器性能(功率、降噪、频宽等不足)4,单耳佩戴(双耳听损)5,验配师选型和调试(经验不足、调试不合理)6,初戴者(还在适应期)7,助听器工作状态不好(比如电量不足、出声口被堵等)8,使用环境比较嘈杂(常人也听不清)9,个人期望值过高(助听器不可能达到正常听力)其实助听器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听力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听的见和听的清是两回事。听力检查有一项叫言语分辨率。如果分辨率比较差,戴上助听器效果就要差些。目前助听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耳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另外,如果选配的不合适,调试的不合适,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言语分辨率的问题,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多加联系,多和人交流,尽量去听,每天可以自己或让家人读读报纸,要大声读出来。还有戴上助听器以后要去适应外界的声音,因为耳聋患者长期不接触外界声音,戴上助听器以后会有一定的不适应,可能也会导致听见了却听不清。具体的可以去专业的验配中心去咨询体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46条/2页上一篇:谁会帮助锤子科技走出困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