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的“读书自有黄金屋、读书自有颜如玉”是指“升官发财”吗?值得提倡吗?
儒家,书中,这句话儒家的“读书自有黄金屋、读书自有颜如玉”是指“升官发财”吗?值得提倡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里有这个底就好了,默默行之就行了,毕竟和平常宣讲的忠孝仁义什么的不相同的,要不然世人更会说儒家虚伪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说这句话,原诗是这样写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题目是劝学诗,作者是宋真宗赵恒。
知道了作者身份,你大概就能明白,创作这首诗的目的,这是皇帝向天下读书人做示范,告诉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能为我效力,你想要的我都能给你。所以你讲升官发财是对的,皇帝嘛,不用升官发财当彩头难道用人格吗?
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这首诗书作为统治者头领的皇帝用来招揽手下的,跟儒家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儒家提出来的,也不是儒家主张的。
需要了解的历史背景是,自从唐朝的科举制完善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行其道的门阀士族制度逐渐土崩瓦解,门阀时期选拔人才用的是举荐制,不管是大家族的士子还是贫寒出身的读书人都需要有人举荐,这就造成了当官的除了听皇帝的,还要听举荐人家族的,一旦两者出现矛盾,这些官员听谁的还不一定呢。这对于食物链顶层的皇帝来说如何能忍?所以才会出现科举制,所以在逐完善科举制以后唐太宗才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矣!
而到了宋朝,科举制就更加完备,门阀大族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宋朝那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真宗作这首诗还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有一个晋升通道,读书有成就能成为统治阶级,要什么有什么。人有了目标,有了念想,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其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江山稳固,便于自己的统治。
所以,不要总有什么不好的就都扣到儒家头上,几千年下来,儒家已经被统治者改的面目全非了,他们口中所称的孔圣人,实际只是个利用的工具而已。你想你小时候作文的时候还会自己编个名人名言什么的,鲁迅说啥啥啥,其实压根鲁迅没说过。作为统治者掌握着文人阶层,改个言论什么的,太正常不过。说到底都是套路。
这句话对于当今而言,自然没什么意义了,书中啥也没有,你读到博士也是要老老实实找工作,该干嘛干嘛。
就这些了,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头条号“居高而远”,一起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古代帝王子孙后代们,人人从小为了升官发财的儒家思想口号。
在春秋大梦时代如果不读书,意味着个人无文化的本质,又怎样才能走上为官之道?
这个话题放在现今社会时代的话,理应如此这般说说『读(知识)书自有黄金屋,读(文化)书自有颜如玉。』
这样才有进步了的意义,原理与应用就是古今不可同日而语,只要明白到知识才是发展个人的动力,文化水平内涵是个人的精神层面。
换句话说,做一个有『黄金屋』般高超技术创新的人才,也要有一定精神文明的气质;不能没有什么『颜如玉』般的文化精神,去做一个低级趣味的理科人生存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升官,但想当官的人很多很多,比率很高,比率数是多少,调查也不一定正确,我想是九成以上,九十八都可能有。至于发财,就百分之百了,是个沒顶的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经典还是读先秦的,汉武帝之后的儒家就是愚民工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是用凡人的思维来解释引领凡人走向真学习的。书上的黄金,书中的美人代指书中的宝贝,但这也需要自己领悟加实践,在实践中增加本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