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凿壁偷光的匡衡考取功名之后,为什么就心态改变了?
功名,凿壁偷光,心态凿壁偷光的匡衡考取功名之后,为什么就心态改变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凿壁偷光的匡衡考取功名之后,为什么就心态改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是有需求的,需求供给生存,生存兹生欲望。很多人环境变了人性就随之改变,这就是环境能改变人,关于改变成什么样因素比较复杂。
匡衡在初期学以致用,为国为民。可当他升为宰相后权高位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凿壁偷光的窘迫,所读圣贤教海扔得一干二净,所有的对他失去了约束力,化知识为膨胀私欲,贪婪敛财,榨取民脂民膏的工具。总归就是忘掉初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考取功名后才改变心态的,而是为了钱,或为了权去考功名的。只有为了国家人民利益去考功名的才不会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他不择手段地学习,并不是对知识真有多么渴求,而是只想用它作为摆脱贫穷的一种手段。在其思想的深处是要以学而优则仕为狂敛钱财,出人头地提供坚实保障。深究起来,原本目的就不纯,只是少时温饱尚难保证更遑论其它了,唯有一心向学求得一个出路。
而一旦钱势在手,种种原本难逞的恶念便奔涌而出均欲一逞为快。这种现象现代也不鲜见。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前些年整个大环境风气还比较正的情况下,一些出身相对不穷不富但还过得去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大多心态比较平和,在社会上对名利的争抢不是怎么上心卖力,而一些出身相对较为贫穷的孩子,向上爬的欲望强得让人感到可怕,很多人真称得上为求晋身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为奴为婢、吮痈舔痔不过平常,更甚者也不为奇……
这些人一旦上位,其吃相之难看让人不忍视之,大呼变了一个人。其实,人没变,变的是地位和权势,变的是自身的能量,变的是自己对恶念的隐藏力度。
历史上《悯农》的作者,最后不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现在许多腐败的贪官一样,匡衡在为官之初应该还是比较正直的。随着地位、环境的改变,诱惑也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古人十年寒窗为的是功名利禄,为的是光宗耀祖,为的是黄金屋与颜如玉,所以一有条件,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贪脏枉法就在所难免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要看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当然也有个别独行特立的,但是那毕竟是少数,比如包拯、海瑞等,到这毕竟是为数不多的个例!想要流芳百世那就要经受常人不能经受的!所以匡衡没有错,错的是环境不一样了,不一样的环境就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态,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对于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只是说他小时候刻苦学习。至于他后来的心态倒未必是入仕之后就变了。而是他从小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也许他骨子里也是个重仕途的人。
匡衡身为宰相虽满腹经纶,但并未有所作为,主要还是他重视他的仕途吧!当时皇上宠臣石显得势,专霸朝纲。匡衡虽有治国想法,面对奸臣他却并不坚持,还有趋炎附势之嫌。可见他心里他的仕途远比国家利益重要。所以,小时候他刻苦学习,也并非有远大抱负,考取功名也只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罢了!
我觉得匡衡可能从小就是一个比较世俗的人,才学是有,因为够刻苦。但做人并没有多少原则吧!“凿壁偷光”也只是说明他学习刻苦罢了,证明不了人品!
匡衡的学问还是被世人肯定的,不是说:“匡说《诗》,解人颐”吗?我们只要从“凿壁偷光”中明白刻苦学习,终究会有成就就可以了。
顺带再说点儿,我觉得匡衡后来趋炎附势,迎合奸臣,不能刚正不阿,也可能就是小时候艰苦有限的条件让他有种“穷怕了”的想法吧!不愿得罪权臣,步步妥协,也只是不想再受苦!
呵呵,理解得可能有点儿俗!匡衡在我眼里就是个有学问的俗人!无论人品还是自身格局可能都一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