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听”字是口字旁?
汉字,简化字,声音为什么“听”字是口字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是聼的省文。又因听是个多音字。既然是聼的省文,简化字时就用听。听字(见《康熙字典》178页,有时听和聼通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说不叫“说”,叫“曰”叫“云”,所谓“子曰诗云”。古代看不叫看,叫“睹”叫“视”叫“观”,“看”特指以手加额而远望。古代闻不叫“闻”,叫“嗅”。古代听不叫听,叫“闻”叫“聽”。现代语言文字中有许多现象不乏是语言文字演化过程中讹化的结果。
声音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耳朵,所以古代用“闻”或“聽”表示这种感知。但後来不知为什么,把“聽”简化为了“听”。感觉声音不用耳了,改用口了,而把本来感觉声音的“闻”又客串去感觉气味了,没用鼻子去“嗅”什么事儿了!感觉器官的职能划分那叫一个乱啊!
在古代,聽和听完全是两个字。《说文》:“聽,聆也。”《说文》:“听,笑貌。”我们先说说“听”字,听从口从斤,“斤”的本义就是斧头,“听”就是表示用斧头斫开的一个大口子,故《广韵》曰:“听,口大貌。”《集韵》曰:“大口谓之听。”《说文》所谓“笑貌”,“笑貌”应该是引申义,笑则现口大之貌。由于“听”的本义是指用斧头斫开了一个大口子,所以又会意为剖析、判断,打开口子以揭示真象,如听讼,听讼就是断案。断狱听讼主要是剖析、判断诉讼双方的辩词,辩词不仅是要用耳朵聽的,还要观颜察色,用心去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评判,故曰“聽”。
“聽”字从耳挂玉,从目垂线,从心中矩。“王”在造字中指玉,玉是君子之器,温润祥和,挂在耳边象征耳有玉德,听中和之声。“直”就是从目垂线,我们知道铅垂线是定直的,从目垂线就表示直。在“聽”字中,心上面是一个角尺,古称矩,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心上面一把角尺就是要求用心要方正,不偏不斜。所以“聽”主要用耳,还要兼用目和心,就是不用口。
聽字简化为听,不仅混淆了两个字各自的意义,而且掩盖了其中包含的多少古人的智慧和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啊!实在是一种遗憾!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插图来自百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是由“聽”简化而来。“聽(庭)”是由耳、惪(德)和庭的省形“”会意而成的字。耳(拟声)是表示审清声音,即听懂话的;惪表示心底正直无私;庭的省形“”(壬的中间横短)表示庭审,庭即标音又会意。总体会意为表示官员听诉讼,审是非,断狱事。
但简化用的这个“听”字,原有这个字,读“龈(yin)”,不是这个字义。口表示张口;斤指示斧子,这里指示月牙雪亮的斧刃。以“人裂开口露出斧刃般的牙齿”为参照,表示笑貌。借“龈”声表示露出红牙龈。
1964年以“听”代“聽”属于重文乱用,不伦不类。建议修改。---选自《中华字通》
从这样简化的角度推测,聽简化为听,应该是把庭审的场景作了简化。“口”表示选取了上诉者口述诉状;“斤”表示庭审的两旁手持兵器的刽子手。借“庭”声表示庭审现场司法官听上诉者讲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几个白吃的人随便弄了一些字,把原来好好的字给废了。之前那个有份参与简化字编写的新闻说死了,我才知道叫什么名字,被我问候了他祖宗十八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我只谈一下感受!汉字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是在古代能写汉字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平头老百姓都不会,或者有会写汉字的,也多数是写写自己的名字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汉字!这些人我们现在称他们是“文盲”或“半文盲”。我记得过去有在户口本文化程度一栏里,填写“半文盲”的!新中国时期我国开始开班了很多“扫盲班”,开始文化普及!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时候很多的“在职”人员,其实也都是能“基本使用汉字”的人员,他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会有很多“错字”或“别字”,比如户籍办在录入一个人的姓氏的时候问“你姓啥?”,来人说“我姓蓝”,户籍人员极有可能把这个人的姓氏写成“兰”!即便是户籍人员会写“蓝”,问他是“哪个lan?”,而对方却不识字就无法说出自己是姓“蓝”还是姓“兰”,户籍人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对方的姓氏写成“兰”或“蓝”,其实这两个“lan”姓,但他们却是同音不同宗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如何让这些弄错了姓氏的人去再改过来?所以有些东西是“历史性”的也是“必然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要做的是如何正确的运用好汉字!现在大学学生写“错别字”的依然是大有人在!
新中国的汉字简化,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老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充分尊重了汉字的特性并为之付出了心血!比如“吃”这个字,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所以我谨代表我本人,认同目前的简化字并向老一代的敬业的文化工作者致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