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要学习《论语》?
论语,孔子,的人为什么有些人要学习《论语》?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蒙蔽心灵的是物欲
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心正就是少发怒
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原句: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时都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人最怕一个傲字
原句: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不要诋毁他人
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论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长养智慧,全面人的综合素质。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论语》的作用。大家来看这句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只用几分钟时间就能把这句话背会,它给予我们的影响却可以延续一辈子。在我们二十岁、四十岁、六十岁甚至八十岁的时候,在看到山水美景的时候,脱口而出这一句论语,都会给别人以有文化、有修养的感觉。这也就是说,国学经典可以带给我们终生的智慧和修养。
上一篇:“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不要抱怨生活不容易”,大家怎么看这句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