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真实的诗歌与美文呢?
存在,直觉,真实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真实的诗歌与美文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 《维摩诘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识识。”
〔5〕 熊十力先生又有智知和慧知的区别,他所谓智知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慧观照,而其所说的慧知则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识知。(参见其《新唯识论》,43—45页)
〔6〕 成玄英疏:“一知之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
〔7〕 《隐居通议》卷一,《论悟二》。
〔8〕 《画禅室随笔》卷四,《禅说》。
〔9〕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即就沧浪所谓妙悟而言,亦可别为二义。一是第一义之悟,即沧浪所谓‘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之说。又一是透澈之悟,即沧浪所谓‘有透澈之悟,有但一知半解之悟’之说。”(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我不同意郭先生的说法,严氏之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并非是妙悟,所谓透澈(澈或作“彻”)之悟就是第一义之悟。
〔1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0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12〕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3—4页,商务印务馆,1969年。
〔1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490页。
〔14〕牟宗三先生提出的智之直觉的思想,对我很有启发。他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一书中,指出康德哲学有两种直觉,一是感性直觉(sensible intuition),一是非感性直觉(non-esnsible intuition),这种非感性的直觉又称“智的直觉”(intellectural intuition)。康德以为人类具有的直觉能力是感性直觉 而智的直觉只有上帝才会有。但牟先生以为,康德那个派给神灵的智的直觉,其实在中国哲学中是很普遍的存在。因为在中国哲学中,智易和知识纠缠,而佛学中强调“慧”才是灵魂的觉性,是妙悟能够发动的力量。所以,本文名之为“慧的直觉”。
〔15〕在西方,有一种怀疑甚至反对知识、理性的倾向,被称为“反智主义”,英文是anti-intellectualism。Intellect一词有理解力、智力、理性的意思,表示人的智性范畴,来源于拉丁语intellētus,在拉丁语中有领悟之义。有的论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于西方的反智主义传统,道佛哲学就是典型体现。如余英时,可参见其论文《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63—6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我以为,将中国哲学中反对知识、理性的思想称为反智主义,并不确当。在道家哲学和中国的主要佛教流派中,反对的是知识和概念,并不反对深层的理或智慧。
〔16〕《说文·心部》:“悟,觉也。从心吾声。”悟为形声字,从心,吾声。其实,吾亦表意,也就是《说文》所说的“亦声“亦义。这个字中含有“吾之心也”的意思,即悟由我心起,觉在我心觉,我心了了,方是真了。
〔17〕《玉篇》:“悟,觉悟也。”《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赵岐注:“觉,悟也。天欲使先知之人悟后知之人,我先悟觉者也,我欲以此仁义之道觉悟此未知之民,非我悟之,将谁教乎?。
〔18〕《苏轼集》卷一百零二:“袁宏《汉纪》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孙绰《喻道论》云:“佛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
〔19〕熊十力《新唯识论》(文言文本),44页,中华书局,1985年。
〔20〕 《心经说》,《紫柏老人集》卷十一,金陵刻经处本。
〔21〕 此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的是苏轼与金山寺佛印禅师事:苏轼与佛印禅师比说偈,赌苏轼的佩带,苏轼说不过佛印,将佩带留下以镇山门。
〔22〕 据于安澜《画论丛刊》本。
〔23〕 如如是佛教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说明审美妙悟的特性,并非意在佛性之如如也。
〔24〕 遗憾的是,在中国当代美学界,“观照”常常被用为审美观察、审美认识,和古典美学中的“观照”一语了不相类。
〔25〕 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观夫张公(张璪)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舔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宁置于齿牙间哉!……则知夫道精艺极当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全唐文》卷六百九十)
〔26〕 如《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以镜子般的心灵去观照“物”(并非作为对象的物),就避免了“伤”物。物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就是“伤”物,因为物不能“如其自身而存在”,而是被认识主体扭曲了,“伤害”了。物不得其全就是“伤”。如东晋王彪之《水赋》云:“寂闲居以远咏,托上善以寄言,诚有无而大观,鉴希微于清泉。泉清恬以夷,体居有而用玄。浑无心以动寂,不凝滞于方圆。”这里的水已不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上善之水,而成了妙悟心灵的象征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解诗解变我运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故作聪明,实则不知所云的烂问题,谁会不喜欢表现真情实感(或曲折或直接)真善美的文艺作品,而喜欢假恶丑的东西,那他(她)定是内心极度扭曲的,变态的一类人,而且是人渣。就如嗜痂成癖,好脓好血,如蝇逐臭的一类披着人皮的家伙。可现时就有这样一类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