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解答技巧有哪些?
句子,人物,文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解答技巧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先审题,圈画关键词:三辆轮椅。
为什么它是关键词呢?
通过表格给出的已知信息可以总结出来。
那么,遇到此类题该如何作答?
第一步:确定区间。
从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可知作答区间是第一辆轮椅到第三辆轮椅之间的记叙部分,即2至6段。有的题干会直接给出区间,比如读2-15段回答问题,2-15段就是确定的区间。
第二步:划分层次。
开始,讲述第一辆轮椅的制作倾注了父母的心血。阅读第②段。
接着,讲述第一辆轮椅带我去了哪里。阅读第③段。
接着,论述第一辆轮椅的意义以及背后寄托的情感。阅读第④段。
从表格总结中,你可以得知,第一辆轮椅对作者人生的影响是开启了作者新的人生;寄托的情感是亲情。
那么,第二辆轮椅对作者人生的影响是什么呢?寄托的情感又是什么呢?需要你来补充。阅读第⑤段。
这一段叙述了朋友们推着我去了很多地方。对比第一辆轮椅在表格中的示例,在原文中你恰巧能找到这样一句话,“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
所以,第二辆轮椅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寄托的情感:友情。
第三辆轮椅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寄托的情感:爱情。阅读第⑥段。
第三辆轮椅带给“我”真正的自由从这儿就能够读出来了,后面他对自己妻子的一种情感的倾诉,你也能感知到寄托的情感其实是爱情。
通过确定区间、划分层次、归纳概括、仿照已知写未知,四个步骤完成答题。
那么,如何归纳概括呢?
建议你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来加以概括,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那么,如何仿照已知写未知呢?
仿写意识特别重要,根据已知的关键信息,比如回答的是对作者的人生影响,那么答案中就一定要有“作者”,也就是关键词一定要有。
2.文章局部的精读和赏析。比如:
第2题:作者第一辆轮椅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请你从第②或第③段中摘抄一两处语句,以此为例说说这种亲情是如何体现的。
审题:
摘抄,即就不必是完整的句子,如果是局部引用,则需加双引号。
理解命题意图:
哪些内容即哪个事儿,体现了亲情;哪些语言即如何说的,体现出亲情。有的时候事件本身很丰富,能够表现亲情;有的时候事件很普通,作者通过感人、细腻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考查的能力点:
一是概括相关内容,总结该内容是如何体现情感或指向中心的。
二是赏析局部语言,体会用词、句子、修辞是如何体现情感或指向中心的。
比如,“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父亲为了尽快做成第一辆轮椅,为我奔走劳作的情景本身就很感人,足以突出亲情。
从语言用词的角度分析,一个“捧”字表现出父亲对图纸的珍视,一个“满”字表现了他对促成此事的不辞辛苦,“跑”同样也是爱,写出了其中的不容易,也能体现亲情,突出亲情。
[答案示例一:作者在文章第②段中精心描写了父亲和母亲为了尽快做成第一辆轮椅而奔走劳作的感人情景。“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一句中,一个“捧”字表现父亲对图纸的珍视。一个“满”字表现了父亲为促成此事的不辞辛苦。【侧重语言角度】
比如,“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
这句话的语言很朴实,但朴实中也带有浓浓的亲情。从内容角度分析,一般人们会随便找个垫子,但母亲却特地缝制了坐垫和靠背,还求人装上支架,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所以,这也能体现出亲情。
[答案示例二:“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一句中,“缝制了坐垫和靠背”、“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等文字,集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贴心呵护。朴实、自然的语言,令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亲情。【侧重内容角度】
思考题:
想一想,语言赏析都有哪些角度,作家们的语言风格又有哪些不同呢。
本题属于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或者是对局部语言的赏析。一般情况下依据题意,有的仅是内容理解,有的仅是赏析语言,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还有的是从内容或者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这属于审题的范畴。
以上介绍了记叙类散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两种题型:
一种是对内容的概括、梳理、归纳,指向全文的整体理解。另一种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指向局部的精读。还有第三种题型,即指向文章的中心,在之后的复习中会对此类题做相关总结。
好,学完本课之后,建议你做题时按照流程细读文本,仔细审题,再完善答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什么写什么,把最真实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注意语句洁净通顺就可以了。又不是填词牌,搞格式化技巧有意思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