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方绘画中的镜子到底隐含多少秘密?
镜子,米尔,维纳斯西方绘画中的镜子到底隐含多少秘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镜子在西方绘画中是个常见的道具,究其秘密而言,既有艺术表达方面的考虑也有技术呈现方面的考量。这与镜子本身的属性相关,象征着一条隐秘的通道,有时镜子代表着一种完美幻象,有时也意味着一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我审视,这是镜子介入绘画作品最初的出发点。
镜子介入绘画,最经典的题材就是镜前的维纳斯。作为美神,维纳斯是西方绘画一个经久不息的题材,而维纳斯照镜子本身就隐喻着一种自恋的陶醉。而镜子在出现之初本身就是一件高贵的近乎奢侈品,它与美貌的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对美貌诠释的深度和力度。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及镜子中形象
当然,镜子有时还透露出诸多隐秘的暧昧的含混的意义,有意无意间扩充了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并给画面的主题带来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比如杨凡艾克著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作表现了一对夫妻结婚的情景,画面看上去圣洁而美好,但其中的镜子却隐含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特别是画家把自身画入镜子中这一做法很让人费解,而象征忠诚的狗似乎在镜子中也不见踪影,这给了这幅风俗画更多的耐人寻味的意味。而委拉斯贵支的著名的《宫娥》与之异曲同工,背后的镜子中显像现的国王父夫妻的画像,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宫娥》
从绘画本身技术性来看,镜子的运用很显然拓展了画面空间多维度呈现的深度和广度。米开朗基罗说过:“雕刻是绘画的火焰”,在他眼中雕刻是比绘画更高级的一门艺术,这其实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判断的基本论点,毕竟雕刻更全方位的反映了美。而绘画中借助镜子的辅助作用一定程度上逼近了雕刻艺术的全面性的特点,这也是镜子在绘画中的运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镜子在绘画中的运用,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间,难以琢磨,有时看上去水落石出,但转念之间又峰回路转,其象征和隐喻微妙而复杂,这种迷幻的魅力妙不可言,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思和想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方绘画中的镜子隐含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14世纪,西方画家还画得非常拙稚,尽管画面非常好看,已经掌握了普通的、初浅的透视效果和原理,但是画中人物衣服上的图案却画得简单拙劣;而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也就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写实绘画的技术突飞猛进,用了一百年时间,画家居然能把服装上的图案画得惟妙惟肖,逼真准确,和今天照相机拍出来的效果有一拼。
这是因为,欧洲画家在这期间内掌握了一个秘密——借助镜子或透镜在画布上投射出阳光下物体的影像,然后用笔把这些影像描绘出来。
↑ 《受胎告知》画于1428年
这幅绘于1428年的经典祭坛画《受胎告知》中的人物面无表情,动作僵硬。
奇怪的透视使人物的衣着看起来像是一块褶皱的硬纸板,显得极不自然。
可见,当时人们虽掌握了透视法,但手法还处在简单拙劣的初级阶段。
↑ 《一个男人的肖像》画于1430年
这幅1430年绘制的《一个男人肖像》,造型生动,光影和谐,人物服饰上的褶皱处理得比较自然。尤其缠在头上的那块红布几乎能以假乱真了。
这两幅截然不同的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罗伯特·康宾,两幅作品间隔不到两年时间。
不只是罗伯特·康宾,当时很多画家也仿佛一夜之间就能将人物的轮廓线画得相当准确。
即便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看到他们的画作也不免惊叹一声:画得实在太像了。
↑ 扬·凡·艾克的代表作《阿尔诺菲尼的定婚式》
《阿尔诺菲尼的定婚式》中,新娘衣服上的褶皱百转千回,每一个褶皱都处理得非常好,显得栩栩如生;如果拿着放大镜看衣服上的白色绒毛,几乎每一根细丝都能看清,极为精细。
↑《阿尔诺菲尼的定婚式》中,背后墙上的镜子倒影以及镜框上的细节刻画
这幅画中的镜子按尺寸算的话,直径不到20厘米,镜框不到2厘米,但是在这个区域中,扬·凡·艾克不仅将包括自己在内的绘画场景倒映在里面,而且在镜框狭小的区域中,画进了三个人物,将精细发挥到极致。
大师们究竟是如何在这么小尺寸的画布上,画出如此精细的画作呢?
↑ 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 使用小镜子作画
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一直好奇中世纪的画家是如何对造型、透视以及质感等把握得恰到好处的,以他的经验来看,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为了摸清大师的独门绝技,他将历代西方油画杰作按时间排序,做成了21米的长墙进行研究。
他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从15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的画家就开始借助了光学仪器进行创作。只是几个世纪以来,画家们对此缄口不提。
在霍克尼看来,艺术家最早是借助凹面镜正像成像来进行创作。
只要将画布放在凹面镜,在远处精心布置人物和物品则可被凹面镜反射到画布中来。
照着反射出来的画像描绘,就不难创造出来生动的人物形象了。
这对于画家来说,相当于有了一个秘密武器。这也就不难解释了在1430年后西方画家的写实技术能一下子突飞猛进了。
维米尔的小镜子
↑ 维米尔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让无数人着迷,作者是维米尔。
由于维米尔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室内画的,透过一扇窗户的光线照在室内的物体和人物上,形成令人着迷的光影效果,因此他也被称为绘画的光影大师。维米尔是17世纪的荷兰人,荷兰是光学器材的发源地之一,很多人都认为维米尔使用了光学器材。大家一直都在猜测,维米尔是不是用了针孔成像,可是大卫·霍克尼认为不是,因为针孔成像只能在墙面上或者是画布上形成一种模模糊糊的图像,不可能给维米尔提供如此准确的结果。维米尔应该用了类似我们现在照相机的工具,或是其他镜面投射的手段。
维米尔使用的是小镜子。大卫·霍克尼在使用小镜子投射物体到画布。他模拟的是维米尔当时画画的情景,把小镜子调整好角度面对着对象,让小镜子里折射的图像与桌面上的画布重合,只要用笔顺着小镜子的边缘描绘出和小镜子重叠的部分图像,就能在画布上准确地描绘出小镜子上的颜色和图像,最后画出完整的对象。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从光学角度再现对象,推测维米尔就是在复制他用光学器材的折射效果投射出来的图像。
上一篇:曾经的阜阳火车站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