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
嘉靖,大明,王朝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浙江为了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严党、宫里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忽悠替死鬼炸掉九处河堤,致使新安江两岸生灵涂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这件事发生之后,严党不希望闹大,因为“改稻为桑”是他们提出并推进的,他们还等着靠这件事补国库亏空顺带自己捞钱呢;
嘉靖也不希望闹大,除了等着靠织造局出口丝绸充盈小金库以外,关键是这种破事还关系到皇家颜面的问题(织造局参与其中,杨金水参与其中,他代表宫里,也就代表嘉靖)。
对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清流”一派来说,不闹大解决不了严党,闹大了嘉靖没面子,嘉靖不开心,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嘉靖(包括以吕芳为代表的太监们)、严党、清流,这三股势力代表着最高统治者,看看,他们在乎的都是什么?
嘉靖在乎的是既要捞钱,还得保护皇家颜面,简单点说就是又要当又要立;
严党在乎的是借一切机会捞钱,并且还要绑定皇上,这样嘉靖投鼠忌器,就不会收拾自己;
清流在乎的是借搞大事情,搞垮政敌(严党)。
老百姓的田地都被淹了,严党和宫里想着派土豪乡绅低价兼并老百姓的土地,清流明知道会闹出事情,却希望他们闹事搞大新闻以便借此打击政敌。
可是,毁堤淹田,受苦的是老百姓;改稻为桑,受苦的也是老百姓。
这帮统治阶级在乎过老百姓吗?
谁特么在乎过老百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别说嘉靖和严党了,就算饱读圣贤书,满口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清流”们,在乎过老百姓吗?
对于他们来说,老百姓不过是随时可以用来牺牲的工具而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人异士何其多,天下独缺海刚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少看电视剧,但这部剧着实让我着迷。一是故事情节吸引人,编剧功夫很深,刻画人物细腻,高潮迭起,让人欲罢不能。二是演员阵容强大,正反面人物都把握的张弛有度。三是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又贴近实际,一副深刻的故事飘然而至。值得一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历史剧,没有之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部剧在学界、网络上都有着极高的口碑,可与《走向共和》并称中国第一剧,其思想之独到、表演之精彩实在是不可多得,再对比现在荧幕上泛滥的各种“玛丽苏”不免让人有怀古伤今之感。 这部剧以一个虚构的历史事件“改粮为桑”作为切口,锋利地切开了嘉靖年间的官场百态,最终以海瑞与嘉靖的交锋阐述权利、制度、人心之间的取舍,引发观者的思考。整部剧架构宏大思想深刻,几乎人人有心思,句句有玄机。我自觉才陋无法通评全剧,只选其中的一场戏写出自己的感想。
第一集中太监冯保为抢功私自去向皇上报祥瑞,结果得罪了司礼监的大太监们,最后只能自打自脸。事后掌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吕芳将他送到裕王府中,并告诉他了一句话“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何为“思危”,就是身处庙堂之上,也要保持危机感。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当我们处于前进的道路上或更进一步已达到我们的“目的地”时,仍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这看起来容易但往往我们却容易迷失于其中,身处于高处的时候,往往得意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冷静的头脑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呢?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皆是如此,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主观思维要保持清醒,在工作中当升职以后,就要面对比之前环境里更多的诱惑,我们是否能管住自己的手不乱伸;在学习中突破了重重困局是否就能松懈降低标准;在人际关系中当亲密关系建立以后,是否便疏于维护了。这些方方面面都是需要我们去“思危”的。 “思退”看上去很矛盾很软弱,其实却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这里的“退”不单单是字面意思的后退,还包含着忍耐、低调,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我们常说不是我们不想退,是我们背后被架着退不下来,可仔细想想架在我们背后的很多却是虚伪和浮华的生活,是交际是应酬,要让自己从这些案牍之劳神中挣脱出来,保持独立思考,冷静思考的能力。 “思变”所谓变就是转变,当我们工作生活遇到瓶颈时,要思考是否能够求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而面对已经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转变思维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剧中又说道“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拍的不错比小兵张嘎好看
上一篇:把钱看的太重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