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些农村老人为什么不愿随儿女去城里“享福”?
农村,老人,城里一些农村老人为什么不愿随儿女去城里“享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些农村老人为什么不愿随儿女去城里“享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儿孙同住不方便,农村热炕难弃离。
十户九家城有居,宁可孤守不愿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就是老人了,因为我已退休。我也在城市买了属于自己的楼房,可那只是我可以居住的地方。我的故乡在农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还有我辛苦了一辈子盖起的砖瓦房。有我亲手栽种已结了果的桃李树,还有和妻子共同培育的各种花。农村是生我,养我,育我长大的地方,农村对我来说有着深厚深厚的感情,农村是我的家乡,在农村我有温暖的家。退休了,告老还乡的感觉真好。
我就住在农村的家,这个是我真正的家。市里买的楼房,那只是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不光是我,就连子女们也没有把那当作过家。子女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经常让我们两口子去住一段时间,但那在异地他乡的感受,常常让我忍不住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邻里,思念故乡的风情,思念那常年耕种的每一寸土地。每当从千里之外回到熟悉的故乡,每每看着故乡的山水,心中会立刻腾起一种感慨,回家的感受真好!
我耕种着父辈子女留下的土地,那是我一年又一年的希望。我在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按照季节种了各种爱吃的蔬菜,在挨墙的地方栽了桃李树。我养了一条普着通通的不大不小的狗,那是我忠实的朋友。我还在空闲的房子里喂了几对鸽子,星期天鸽子市场上可以看到我。
在乡里工作时我是正科级干部,退休了又担任支部书记,这次换届我退居二线当了副职,我想让年轻人好好锻炼。我从来没讲过体面,永远是真实的自己。我在村和群众永远是知已,谁家什么情况我都清请楚楚。长辈们我常称叔,长我的我爱称兄,不大不小和我同年令的叫老伙计。村中有人找我帮忙时我尽力而为,红事宴我端过盘子倒过脏水,白事宴我打过墓抬过棺材。我就是我,从没和谁比过高低,也不算计过吃亏不吃亏,表现的只是真实的自己。家乡的人也不客气,也没叫过什么什么长,也没叫过李书记,只喊我的小名,道是感到非常的亲切。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已的圈子里,只要知足,只要快乐,生活就感到幸福。我已和老伴商量好了,准备在农村生活一辈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城里生活设施再好,那里城里的,农村的老人还是习惯在农村生活。因为1.农村生活费用低,老农可以自己动手种地,特别是农副产品、菜等自给自足,而且绿色环保,多了还可以卖,有零花钱。城市除了空气不用买外,样样都要花钱。2.老人在农村很自由,与邻为伴,东家长,西家短有聊不完的话题。在城里则不然,每家每户都不认识,也不来往,住下来太寂寞。3.农村有自己的住房,不用交房租和物业费。城市租房子太贵,花费大。这也是农村老人不愿意来城里住的重要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城里的生活设施好很多,为什么农村的老人不愿意到城里生活?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中国有落叶归根,居家安命的传统。大多数人不管你年轻的时候多么叱咤风云,多么风光或者说距离多么遥远,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结。
中华民族受教于孔孟思想,其儒家思想推崇百善孝为先,孝心从来都根治于炎黄子孙的心底,国人讲究忠孝两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了,在外面打拼,事业有成了,也忘不了远行游子的思乡之情。
农村流传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意思是别的地方再好,自己总还是客人,自己在乡下的居所,不管环境多么差,都是自己熟悉的,亲力亲为创造的安身立命的居所。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家的情结。有了家,才有人,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事和情,才有父母子女,才有兄弟姐妹,才有仁爱孝悌。家是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动的交集点,也是整个家庭成员血缘、情感的寄托。
老年人想家、爱家、居家,有了具体的家心才有寄托。我经常叫父母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他们总是推迟,总是放心不下家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家里的鸡,家里的狗,家里的农作物,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重新适应规规矩矩束缚太多的城市生活。他们在自己的家里,可以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想法付出实施,有自己的作息,自己的工作安排,一天到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充实而满足,这不是多少物质的东西可以衡量的,是他们精神层面的满足。
他们喜欢农村的乡风,他们习惯于乡村的待人接物,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他们几十年来都徉徊于这些人情世故,他们谙熟于心,轻车熟路,这也是乡下的老年人熟悉的道,他们熟悉而安心,没有陌生时的担心,他们习惯于此,他们不太会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他们满足于平平淡淡,安安心心的乡村生活,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难改变,也不要轻易改变。
乡村生活朴实,压力小,生活物资可以自给自足。他们辛勤劳动,创造物质,满足平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他们习惯于直接的劳动创造物质。这是一种乡村原生态的生活: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栽,鸡、鸭、鹅等牲畜自己养,自己劳动的东西自己心里有底,是无公害的,这也是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原生态的状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