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棣死后不过才20多年,为什么明朝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明朝,蒙古,鞑靼朱棣死后不过才20多年,为什么明朝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次,明英宗时期的明廷由于宦官与清流的激烈对立,使得朝廷对漠北政治形势的变化反应麻木,也不够重视。既没有对遭到也先瓦剌军攻伐的兀良哈三卫和女真诸部,进行及时的支援;更不合时宜地在南方进行了平定麓川之战,客观上分散了明军的有生力量。
最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地对土木堡之役前种种具体军事部署的探讨,其中可以说错误和拙劣之处甚多。我以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还是与明朝君臣对瓦剌集团没有足够的了解,以及战前、战中情报的缺少和落伍密切相关。直到进入大同前,全军上下依然对敌存轻视之心,而经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带有渲染性的描述,和亲眼目睹之前明军阳和惨败的战场后,英宗和王振又产生了恐惧之心,遂有不战而班师之心。当回军途中,朱勇、薛授四万后卫军在鹞儿岭被瓦剌军歼灭后,整个明军上下数十万之众已然丧胆,我个人大胆揣测,即使明军不留驻无险可守的土木堡,而是赶路进入怀来城,也必不是追击而来的瓦剌军的对手,因为全军已无斗志,当然,或许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不至于全军覆没;也或许能够避免明英宗御驾被俘的惨剧咯,当然,这些个如果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是没什么意义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在于:英宗不“英”,王振不“振”,也先很“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归根到底还是明英宗无能,治国无方,用人无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明成祖到土木堡之变不过20年,怎么就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明朝从皇帝到大臣将军几乎全部沦为阶下囚?
答:
蒙古的变化太快了,超出明朝的想象了。明成祖时期东西蒙古还各自独立,互相战争,西部蒙古瓦剌还曾经被明朝征服,首领封顺宁王。可是仅仅十年,瓦剌就控制了东部蒙古,瓦剌首领也先也已经朝着自己的终极梦想像成吉思汗一样的“蒙古大汗”进发了。
明朝这边呢,还以为明朝和瓦剌的关系和以前一样平稳,瓦剌把马卖给明朝,从明朝买粮食,每年向明朝进贡,明朝给予赏赐。瓦剌还偶尔出兵劫掠北方边境。明朝以为这样就可以一直绥靖瓦剌。
所以当瓦剌抓住小小的借口(马价太低,岁赐减少)向明朝边境大举进犯时,明军一时极为被动。匆忙之间调集50万大军,正统皇帝一时激奋就要率军出征了。
太监王振和也先之间早有勾结,也先精密部属,在土木堡附近制造了一个超级大的口袋,就等明军入袋,结果真被王振带入了这个口袋,结果明军全军覆没。
补充:其实土木堡之变并没有发生大的实质性的战斗,因为当时明军想靠近浑河就水(浑河从不曾干涸但是当天干了,巧了!),大军移动之时,瓦剌部队突袭过来,还没交兵呢,明军已经慌神,于是互相枕籍死于瓦剌马蹄之下,于是全军覆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朱棣留下的。朱棣在处置鞑靼阿鲁台与瓦刺脱欢时,偏袒阿鲁台,结果最后阿鲁台反而骚扰明边最积极,明成祖羞愤交加,晚年不断亲征北漠,就是为找阿鲁台算账。但最终也未找到阿鲁台主力,抱恨而终。明仁宗是过渡,执政短暂;明宣宗时,对于瓦剌和鞑靼的不断争斗,采取中立政策,对北边边防以防御为主,甚至不惜弃地移防,以求边境安宁。所以,蒙古内部连年争战,而明宣宗执政的十年,边境始终保持了安宁。1436年宣宗去世,九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是明英宗,由张太皇太后作主,用五大臣辅政。这个女人很厉害,看出王振不是个好材料,就要除掉太监王振,但小皇帝喜欢王振,为迁就皇帝,就严格限制了王振的权限,留下祸根一条。英宗成年后,还是喜欢、信任王振,而张太皇太后又去世了,五辅政大臣只剩下一个英国公张辅。一时间,王振权力急剧膨胀,几乎成了除皇帝之外的朝中第一人。
这十年中,瓦剌一面向明朝进贡,一面扩张势力,从西北向东发展,正统十一年(1446年),瓦剌也先(瓦剌脱欢的后人)攻入兀良哈三卫,但还是没有引起明朝廷的足够重视,一心一意在忙南征事项。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设计演了一场大戏,他们给明朝进贡马匹,实来了二千人,冒充三千人要赏赐,被识破,王振即以二千人实数朝廷赏赐,并借此故减瓦剌马价五分之四。正中瓦剌之计,与鞑靼脱欢不花联合,以明朝廷失信于瓦剌为由,大举进攻明朝。王振这时又跳出来,力排众议忽悠明英宗御驾亲征,接着,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可见,“土木堡之变”是成祖皇帝留下隐患,宣宗皇帝没有彻底处理,英宗皇帝偏信太监王振草率亲征而造成的。这此战争完全可以避免,就是不能避免,也断不至于英宗被俘。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以明朝当时有于谦这样的股肱之臣在,如进行有力的军事组织,完全是有能力击退瓦剌、鞑靼联军的。
上一篇:坚持画画很久了,但是没长进,累了但又舍不得放弃,该怎么办?该坚持还是放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