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你觉得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自己的,青春期在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你觉得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独立的一个表现,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比喻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从子集到与交集的过程。(如图)
父母期望孩子一直是自己的子集,孩子期望与父母的交集越少越好。
这就是矛盾的根源。作为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第一:要放手。放手她(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决定做很多事情;放手她(他)有自己的隐私;放手她(他)自己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成绩的自知权。
第二:暗中观察。放手不等于撒手,暗中观察孩子的吃穿住行和交往的同学,允许孩子将同学带到家中学习,玩耍。观察孩子的交往同学,适当评价与之交往的同学,好的,多鼓励,不好的,也不要强行阻止,而是略略分析这个同学的优缺点让孩子自己选择适不适合当做好朋友交往。青春期的孩子他(她)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会比父母大。
第三:找机会交流。青春期孩子反感与父母的对话。但一般初高中孩子有晚自习,接孩子晚自习的时间闲话“学校家常”和孩子一起来点宵夜是与孩子最好的交流机会。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独立的一个表现,支持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尊重孩子,和孩子当朋友,而不是和孩子站在对立面。有事情多倾听,尊重孩子的决定,并且和孩子商量这样做的后果,如果给了建议,孩子不听,那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青春期的孩子也不是小娃娃,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多锻炼,多历练,孩子要的是机会,展示自己的机会,就算没有成功,我们更不能斥责,而是教会孩子做事方法。毕竟,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 保持成年人的优势——更多的理性
小X的爸爸在他近40岁的时候,才有了小X。因此,平时对她很是宠爱。小X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从小X妈妈的表述中,我听到了小X的奶奶就算在做饭,听到了小X想要吃什么东西时,也会立马停下手里的活儿出去给她买。疼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小X从小脾气不好, 经常会在家里大吼大叫,沉迷游戏,渐渐地连她的父亲也无法忍受她。小X有时还会抱怨父母不爱她,对她不够好,突出表现在不能每天接送她。小X妈妈在讲起这些事情中,言谈中很是无奈、无措,当她提到小X在家与爸爸因为生气互扔玻璃杯时,语气中甚至还有痛恨。她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偶尔想要远离这个孩子,怀疑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有时恨不得杀了她。她问我:“这个小孩还有救吗?”我笑了笑肯定地望着她:“我不觉得她有精神病,也不觉得她没救了。”我举了以往很多例子,也向她陈述了这个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她似乎有些被我打动,渐渐相信我说的话。临走前,她恳求我找时间跟她的孩子谈谈,因为这个孩子只听老师的。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摇了摇头,知识水平不等于家庭教育素养。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理性,自然会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阵地,孩子也会与之渐行渐远。
二、 家庭教育中讲原则,对孩子关注、关心但追求控制孩子。处理问题时“抓大放小”,切忌动辄得咎!
三、 尊重、倾听与理解 七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学到一篇名为《表哥驾到》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对表兄弟,一个温文尔雅,一个善良体贴,各有各的优点。他们的母亲是一对亲姐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赞美别人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殊不知,她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孩子某种程度的自卑,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灰色痕迹。这篇文章就像个导火索,引发了一片不平之声,他们似乎都从表哥和“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自己家长这种教育方式深感受伤。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与特长,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用比较的方式激励孩子上进,往往会让这些敏感的青春期少年感到受伤,怀疑父母的爱,甚至失去自信心。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应是爱与帮助。
四、 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在房间里做作业,父母长辈在外面肆无忌惮地大声开着电视机看电视、打游戏或是平时在孩子面前也是手机不离手。当家长会结束后,我被一些妈妈包围起来,抱怨着家里爸爸平时在家里不注意自己的学习对孩子造成的不好影响,我才知道,这一次关于“父母要成为孩子榜样”的交代不是无足轻重的。有些妈妈面露轻松,说拿到尚方宝剑,终于可以爸爸们平时不注意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教育教育。回想一次家访,那家的家长一边跟我说话偶尔还回头看看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的内容,我深深觉得: 就算不能成为孩子积极上进的偶像,也不能拖孩子的后腿啊!
五、 注重情感表达 去年的感恩节,我给班级的学生布置了个任务:寻找契机对父母或其他家人说声“谢谢”,并拥抱他们一下,观察下他们的反应,再在班会课上说说自己的感受。对于这项作业,有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也有学生提前告诉了家长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个别学生没做。家长们的反应则可以分为3类:无明显反应;意外;不以为然的反应。事后我与学生们总结:习以为常地是那些平时就经常拥抱,表达感谢的人;意外的是很少这样做的人;不以为然的则是那些怀疑孩子有企图的家长。似乎,我们越长大越吝啬表达爱。亲密,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如果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与父母之间都能顺畅地表达爱与亲密,那么与父母之间、与孩子之间的摩擦是不是会少很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