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是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吗?是什么根源让中国文明依旧存在的?
中国,中华文明,文化中国是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吗?是什么根源让中国文明依旧存在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是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吗?是什么根源让中国文明依旧存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文明的定义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如果让一个先秦的人来到今天,他绝不会认同这是他所熟悉的中华文明,因为改变的地方太多了,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从礼法,到艺术,从制度,到教育……总之,他会觉得到了一个外国。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其实是一个语言游戏,因为文化的定义太宽泛了,甚至可以说不可定义。如果文化就等于一切的话,你说它中断了好,说它没中断也可以,这是永远无法说清的话题。
如果真有所谓的中国文明的话,那么它多次中断,元朝、明朝就不说了,此前的五胡乱华,中原遍被胡尘,导致多民族大混血,中国人血型就能看出来,A型、B型、O型各占30%左右,此外10%左右是AB型,这必然是大混血后的产物,所以,不论从政统的传承上看,还是从血缘的传承看,中国文明都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混合体,它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当然,任何变化都不可能是重起炉灶,都会带有一定的传统基因,但中国文化历经几变,事实上已经和原来很少有共同点了。
比如现代人谈到诗歌,基本就是唐诗宋词,历史都不超过2千年,谈到信仰,必然提到儒家,而孔子出生到今天,也不过2500年,提到语言,必然穷追到甲骨文,可甲骨文到今天也只有3000多年,何况今天大家能认识多少甲骨文呢?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有5千年文明史,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接受人殉、奴隶制,不同族群残酷战争的事实,今天最能给我们以认同感的建筑物、文化、习惯等,历史都不太长,很少能超越百代。至于中国菜、中国武术等,其历史就更短暂一些。
所以,中国说中国文明的价值就在于传承的话,那可能就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它不仅忽视了历史上中国文明一直在改变,一直在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几乎所有辉煌时代都是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激荡而成的产物,而且忽视了近代之变,在这次“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只继承传统很可能会让我们亡国灭种,在当时,几乎所有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求法于世界,这才使我们得以延续。这说明,失去了外向性眼光,一味沉浸在传统中,那么我们就是在为子孙邀请一场集体灾难。
文明必须是鲜活的、发展的、充满生机的,否则只是展览品,不是文明。在现代社会,文明的根本在与时俱进,是与世界紧密联系,这是其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自我分别、自造堑壕,等同于自杀。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文明,而不是乱抒情、乱夸张,既惹人提防,又不能增加自己分毫,这种蠢事没必要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是文明?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文明,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文明.阻碍社会进步的是反文明.中华五千年进步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的问题显然是因为“四大文明古国”和“中国延续至今”这两种说法。下面是一些必要的辩析:
“文明古国”在今天是泛用的,比如西班牙也被习主席称为“文明古国”,但“四大文明古国”是有专指的,其涵义是“世界历史早期四个主要文明”。“世界历史早期”,即古国时期,是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发源开端的时候,从距今五千年前后开始的一个时期。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就是取自于人类五千年文明史。而那个“主要”昭示着四者并非是全部,当时还有赫梯、埃兰等古国,而“主要”意味着“重要”和“重视”。
但“四大文明古国”后来又超出了“早期文明”的范畴,因为在古国时代以后,那个四个文明区域依然闪耀光辉,使研究者继续予以重视和关注。如埃及希腊化时的成就“大灯塔”、“大图书馆”,新巴比伦王国复原了“巴别塔”,建造了“空中花园”,南亚兴起了吠陀文明而后孕育出佛教。因而“四大文明古国”又成了“历史时期中的四个长期光辉的文明区域”。而与此同时“四大文明古国”在一些场合,也就自然成为了这四个地域今天所在国家的一种美称。
中国被视为唯一的“依旧存在”,其实是从古国时代开始的众多文明当中的比较而得出来的,而并不是与所有文明比较,也不是与古老文明比较所得出来的。像美国二百多年文明,埃塞俄比亚三千年文明,都是没有被打断,没有消亡的文明。
辩析完了,我必须坦承,我个人并不认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以国家形态为存在标志的,那个“文明”概念。(“某某文明”,其同义词是“某某民族”、“某某国家”。)虽然如此,但中国的古今联系和文化之传承是真切的,不会因概念的破立而损益。我们可以找到解释中国现象的四个层面:地理中国、血缘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
地理中国:中国大地是一片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西北侧向高峻险要,东南侧向平坦宜居,河流东向,百川归海。这是一个聚合的地理形势。
血缘中国:中国人具有内眦褶、青斑、铲形门齿三大体质特征(这当然只是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的),尤其是铲形门齿能以化石的形式留下远古状况的证据。而今天中国又是(粗浅划分下几大人种之)黄种人的核心分布区。在基因方面,则有不同于流行的人类迁徙理论的,以东亚为中心基因逆向传播。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国大地上的人类具有血缘上的稳定性---而这必然与中国的地形对地理屏障下之内外部人群产生过不同影响不无关系。
文化中国:早在石器时代,中国制作石器的文化,就好似处于欧洲、北非、西亚的“进阶”模式之外。中国也是发现古人类文化遗迹最多的国家。良渚的玉琮和大坝,红山的玉猪龙,石峁的城等等与后世的联系,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汉语、藏语的关系,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之间,陶器所反映出的新石器时代的交流,表明了中国大地内部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联系。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古人群,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发生频繁地接触,人类的发展成就从初创人群向周边人群快速传播,人们因受其惠而予以铭记,这对应的就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而因为接触加剧,混乱出现,秩序成为了共同的需求,于是有实力又孚人望的人群之首领成为“帝”。后来又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社会整体开始向国家形态过渡。在一个乱世中,轩辕黄帝崛起,重整了秩序,只要是不顺应的,就去征讨它,直到安定下来才离开。“未尝宁居”的黄帝,开创了五帝时代。舜帝举用贤能,各司其职,咸成厥功。而大禹更是在治水的过程中完善了国家制度和职能。中国人祖先崇拜的背后,是英雄崇拜,那些有担当有贡献的人,无疑征服了人心。中国的初页,展现了卓而不群的精神面貌:发明、创造而造福人群,推崇明君贤臣,团结而对抗灾难祸患,不屈的斗争精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