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嘉靖,大明,王朝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说严党份子,内阁首辅严嵩本意是支持改稻为桑,毕竟江浙总督胡宗宪是他的学生,皇帝又支持,自己学生在操作,他的可控性很大,无论严嵩是献媚于嘉靖,还是希望用改稻为桑这件事情来打击太子党,他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严党份子里的其他人却不这么想,严世藩、郑必昌、何茂才等都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利用改稻为桑的国策进行圈地,并不顾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强行推进,那么从操作层面来讲,必定为失败。
那么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太子党呢,他们虽然在电视剧里是正面形象,但他们的动机同样不够单纯,他们想借此改稻为桑的国策执行,来打击严党,到达扳倒严肃的政治目的,在国策执行中,他们也有配合,但最后配合的最终目的却是希望江浙乱起来,以下逼上,借国策失败,朝廷财政危机的局势让严嵩下台。
最后从江浙来看,丝织大商人沈一石是织造府在江浙的代言人,通过沈一石的手,江浙的丝绸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是入了地方贪官(以郑、何为代表)、嘉靖私库(以杨金水为代表)的手里了,国库里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
纵观整个电视剧,改稻为桑国策的制定到执行到失败,完全就是政治黑暗的牺牲品,而通过改稻为桑这条地方经济改革的线,从明从暗里都揭露了大明王朝在政治上是如何的腐化,对我们现实的意义非常的大。这也是《大明王朝1566》为何评价那么高的根源,当然也是为什么现在不再重播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封建王朝中后期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那就是地方官员与本地的士绅、商人勾结起来,形成了针插不进去,水泼不进去的地方势力。哪怕是以皇帝为首的朝廷高层,他们制定再好的国策,下面也只会阳奉阴违,瞒上欺下,借着这些国策从老百姓身上弄银子,自己再中饱私囊,反而最后害苦了老百姓。
为此,皇帝其实也没有办法解决,因为贪官朝朝杀,朝朝有贪官。封建王朝的本质就是皇帝靠着庞大的官僚控制老百姓,借着这些官僚从老百姓身上收税,再反过来养活这些官僚。随着官僚集团的膨胀,朝廷需要越来越多银子。朝廷越需要银子,就越需要这些人去弄银子,这样朝廷只能对他们干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不能又要马儿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只需要把皇帝命令糊弄过去,不担责任,私下里能捞钱的空间大得惊人。所以嘉靖即使是皇帝,也需要严嵩这样的人来帮自己弄银子。严嵩哪怕当了二十年的首辅,浙江的郑必昌何茂才等人照样阳奉阴违。
历史封建王朝中后期的国策,很多好国策都是很难实行的,更何况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出发点就是不对的。嘉靖自己大兴土木,不思节省民力,严嵩等人一味逢迎,这才导致了大明朝国库亏空,朝廷没有银子。这种情况下,严嵩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老百姓的稻田改为桑田,这样能够多产丝绸去卖钱。
表面上看这没有任何问题,桑田按稻田征税,丝绸又比稻谷值钱,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老百姓都是有利的。可是试想一下,假如真是这样,难道浙江的稻农都是傻子吗?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切的计算都是丝绸价格不变。可问题在于丝绸并不是必需品,很容易被大商人压价,这样老百姓实际上很容易辛苦干一年,结果还是赚不到钱什么钱。没有钱,他们自然没钱买粮食。这样他们只能去借钱。这样几年下来,他们的土地只能抵押出去了,最后成了一无所有的雇农了。改稻为桑这个国策执行的时候已经是秋季了,老百姓即使种上桑树,蚕丝也不够维持生计。老百姓是看出来这一点,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太愿意毁掉自己庄稼,去改种桑苗。
老百姓不愿意,可是地方官愿意做这个事情呀。一方面这是朝廷的要求,他们需要对付过去;另一面这个事情如果办得好,那么多田地,能够谋取利益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严嵩在嘉靖面前唯一没有考虑的便是官僚的利益。可是试想一下,改稻为桑这个事情,从上到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去做,这些人去干着差事难道就不需要弄这里拿钱吗?
除了地方官吏阳奉阴违,中饱私囊以外,朝廷也并非铁板一块。裕王身边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也看出来这个事情是扳倒严嵩的好机会。如果这个事情弄黄了,严嵩等人拿不出银子补亏空,自然首辅这个位子是坐不稳的。朝廷上面的人借着改稻为桑斗了起来,他们的在上面斗,下面自然不好过。这种情况下,改稻为桑就更难进行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封建王朝中后期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那就是地方官员与本地的士绅、商人勾结起来,形成了针插不进去,水泼不进去的地方势力。哪怕是以皇帝为首的朝廷高层,他们制定再好的国策,下面也只会阳奉阴违,瞒上欺下,借着这些国策从老百姓身上弄银子,自己再中饱私囊,反而最后害苦了老百姓。
为此,皇帝其实也没有办法解决,因为贪官朝朝杀,朝朝有贪官。封建王朝的本质就是皇帝靠着庞大的官僚控制老百姓,借着这些官僚从老百姓身上收税,再反过来养活这些官僚。随着官僚集团的膨胀,朝廷需要越来越多银子。朝廷越需要银子,就越需要这些人去弄银子,这样朝廷只能对他们干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不能又要马儿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只需要把皇帝命令糊弄过去,不担责任,私下里能捞钱的空间大得惊人。所以嘉靖即使是皇帝,也需要严嵩这样的人来帮自己弄银子。严嵩哪怕当了二十年的首辅,浙江的郑必昌何茂才等人照样阳奉阴违。
历史封建王朝中后期的国策,很多好国策都是很难实行的,更何况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出发点就是不对的。嘉靖自己大兴土木,不思节省民力,严嵩等人一味逢迎,这才导致了大明朝国库亏空,朝廷没有银子。这种情况下,严嵩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老百姓的稻田改为桑田,这样能够多产丝绸去卖钱。
上一篇: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为什么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却达到920亿光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