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嘉靖,大明,王朝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改稻为桑是虚构的情结。对比《雍正王朝》这部电视,虽然觉得《大明王朝1566》看着更过瘾,但看着看着就觉得哪儿不对劲了!
《雍正王朝》很多经济政策描述符合史实。
觉得《雍正王朝》好看,就是冲着里面描写了一些当时的经济政策,剧中雍正推行的“新政”,即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这几条,这都是历史上真有其事的。
这三项经济政策以摊丁入亩最重要,是把人头税改地税的关于税收征管的改革。火耗归公呢,实质就是中央和地方怎么瓜分税收的制度改革。
所以李卫在杭州主持的摊丁入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剧里却一笔带过了。反而是田文镜主持的士绅一体纳粮片段最多,这是因为《雍正王朝》更想突出雍正和地方士绅阶层的对立,有矛盾电视剧看着才有意思。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的国策是人为虚构的。
《大明王朝1566》从第一集开始,就以一场针锋相对的财政结算、预算,围绕内廷、内阁拉开了序幕,以此为前提展开在浙江推行的“改稻为桑”国策。
当时乍一看,觉得里面描写得很细致啊!但是如果细心对照就会发现《大明王朝1566》在某一点上也“模仿”了《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通过雍正末年的财政危机,揭开朝臣诸王之间的权力斗争。《大明王朝》也是借着嘉靖年间的财政危机看朝廷内斗。
但从矛盾的设置上来说,笔者觉得《大明王朝》更胜一筹,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恰恰是因为设置了一个改稻为桑的环节。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的国策是人为虚构的,就因为是虚构,反而方便集中矛盾点,《雍正王朝》基本是照着历史铺陈,人为发挥的余地不多,在剧情上也就略显松散了。
认为其虚构的几个理由。
明朝国库虚空,引出了加大丝绸出口“创汇”来填补亏空这个点子,提高丝绸的生产规模也就成了一个口号和任务,这也是改稻为桑成为一项重要国策的时代背景。
但是吧,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经济逻辑,就知道里面有一些反经济常识的东西,说明这个编剧吧明显是不懂经济的。
1.首先,这部电视剧把朝廷想要填补亏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对西洋出口丝绸的海上贸易上,甚至把当时浙江历时十年的剿灭倭寇解释成是为了扫清丝绸出口的海上通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古代以严厉实施海禁而著称的,其海禁政策持续了两百多年。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实录·卷70》),拉开了海禁的序幕。
明成祖朱棣时期,尽管有官方下西洋的壮举,但仍“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明成祖实录·卷27》)
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亦下令“沿海军民,私与贼市,新邻居不举者连坐”。(《明世祖实录》),可见海禁之严。
至于倭寇之害,历史学家也进行了澄清,最初确实有小部分日本人因国内战争失败,而流窜到中国东南沿海作乱,但到了后来,其成员主体基本是中国人,尤其是原来在东南沿海地区从事海上贸易经商贸易的百姓。
尽管有人认为,明朝政府虽然不鼓励海上贸易,禁止不过是口头上说说,实际上明朝的海上贸易相当发达,可以说这些“新论”也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
明政府虽然没有自始至终都禁止海贸,在平定倭寇后,逐渐意识到对外贸易能带来巨大财富,在隆庆元年(1567),隆庆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的儿子,《大明王朝》里的裕王宣布解除了海禁,准许百姓到东、西二洋经商,也就是有名的“隆庆开关”。但这都是嘉靖以后的故事了,嘉靖在位年间是不可能发生的。
2.另外,《大明王朝》的编剧也是够混乱的,像桑叶是从桑树产出,不是插桑苗的。也有浙江观众就指出,当地农民在种稻之余也会栽桑,这是自古以来的种植传统,根本不冲突啊。
在江南的三大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喜湿,土质以中性土壤为宜;棉花耐旱,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土质以沙壤土为佳。而种桑则是“不论山水平原各乡皆可”,不存在桑和稻争田的问题。这是整个虚构情节在农业常识上的最大疑点。
姑且假设桑真的会和稻争田,既然一块土地用于种桑,产出桑叶后养蚕织丝的价格是高于这块土地种稻的收益,农民也是会计算的,不会有钱不赚,为何用政府去强制推行改稻为桑?
一些经济史专家像李伯重就指出,大多数农户既重桑又种稻,决定桑、稻种植比例的是农户的养蚕能力,也就是说,桑田的价格确实高过稻田,但丝绸产业本身的规模却制约了种桑的规模。
是故《大明王朝》安排这么一个剧情,还有个目的,那就是借古讽今了。政府官员想从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中下手,得以中饱私囊,所以农民不肯改稻为桑的原因,不是农民没有经济头脑,不知道桑田的产值高于稻田,而是为了抵制官商勾结,贱卖稻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政策是好的,政治环境不行,所以会失败。
从《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里看,改稻为桑的国策制定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经济环境,作为养蚕地区的江浙一代,是可以实施这样的一个区域经济转型的,更何况江浙一代是丝织工业的集中地,更是丝织产品的出口销售的重要港口。
如果我们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种桑的经济产值是比种粮更高的,而作为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市场需求是有保障的,就是出口西洋,并且已经有了订单。市场决定了一切,有了市场的需求,即使不政府主导推进改稻为桑,市场也会推动官方或者民间的手工作坊进行相应的经常操作。
但是非常遗憾,大明时期虽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启蒙期,但远远没有达到经济学上的高度市场化,一切的主导依旧还是政治说了算,而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廷政治算不上最黑暗你,但却是最复杂的。
首先来说,嘉靖皇帝对于推广改稻为桑国策的动机是不纯的,国库连连亏损,入不敷出,每年的财政赤字是越来越高,而这些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嘉靖皇帝本人,无论是修道,修宫殿等等,都是全国财政支出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为了保证皇帝的财务需求,工部、兵部都缩衣减食的来支持嘉靖,而嘉靖皇帝支持改稻为桑,目的很直接,有钱可以修他的宫殿,所以他更是在违背市场规律的情况下,改三年而成的事情为一年。
上一篇: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为什么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却达到920亿光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