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嘉靖,大明,王朝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改稻为桑,嘉靖发现问题了没有?当然发现了。 但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痴不聋,不做当家翁”。
嘉靖关心的是:在不引发民乱的前提下如何缓解当前的财政危机,增加国库收入。
严党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稻为桑”而贪腐牟利,中饱私囊,敷衍皇上。
清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稻为桑”,激起民变,扩大事态,打倒严党。
皇族士绅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稻为桑,兼并农民手中的土地。
奸商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稻为桑,把农民变成失地流民,最终成为廉价劳动力。
有没有任何一方,考虑过老百姓的死活呢?
上上下下都是以改之名,坑害百姓,从贫苦农民的身上榨取最后一滴油水。
在本文中,小编多次提到了“明朝祖制”,而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大明王朝的祖制国策啊。
绝望的海瑞发出这样的怒吼:
海瑞的清醒在于看清了大明王朝腐朽到根子里的皇权祖制。
但这个,能改吗?
忠君爱国只是个美好的理想,勤政爱民是为官的本分。 而一次又一次,以牺牲小民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顾全大局”,真的可行吗?
“顾全大局”四个字,让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态逐步腐烂,政治格局陷入了死循环,最终再也无可救药,向着最终覆灭的命运一去不返。
而底层的老百姓决不会永远都容忍自己像蝼蚁一样被鄙视,被辗死和抛弃。当风暴来临,水必覆舟!
结论:大明王朝“改稻为桑”的政策,从开始实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必然走向失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说白了就一个原因:
凡是老百姓不愿意干的事,谅你上层怎么策划,下面怎么斗争,都无法动摇老百姓的决心,解决不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因,什么政策都推行不下去!
整部剧前半截最大的主线就是改稻为桑政策的推行,并围绕这个政策,嘉靖帝、裕王、严党三派斗争,并最终导致政策的破产。
其实这个政策的破产并不在于严党的贪婪,也不在于清流派的一心倒严,更不是嘉靖帝的骄奢淫逸,而是在于老百姓的想法,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老百姓最终的想法:
在织造局晕倒在地的郑泌昌,睁眼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人物竟然是锦衣卫,吓得魂都没了,赶紧起来回话,一口一个下官,把他的奴才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
毁堤淹田他让马宁远去干,处置通倭百姓他让海瑞去办,处置不执行的海瑞他又让高翰文去办,甚至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他也是让沈一石去办,不管发生什么事,他总会甩锅给别人,甚至他的战友——何茂才!
那么接下来锦衣卫又要去干什么呢?
一、
郑泌昌毕竟是甩锅王者,当着锦衣卫的面不敢把锅甩给宫里,也不敢把锅甩给织造局,只能一个劲的往沈一石头上甩,倒惹了朱七的不满:
“只是一个商人,把我大明朝上上下下都给涮了,你们不要脸,可朝廷丢得起这个脸吗?”
在过去,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我们熟知的“士农工商”,其实就是从贵到贱的一个排序。按照这个排序,最金贵的是士,也就是官员阶级,其次是农,也就是农民阶级,再次就是工,手工艺者,比如瓦匠,铁匠,木匠等,最差的就是商,商人。
到明朝时,虽然商人很有钱,但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比如这部剧中,海瑞抨击沈一石时,首先针对的就是他身上穿的丝绸,按照规定,商人是不能穿丝绸的,即使他就是卖丝绸的。
另一本比较出门的明朝小说《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在宋朝发生的故事,但是却讽刺着明朝的社会。其中西门庆相当有钱了,但是毫无地位,他费劲办法要买个官当,他当官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地位!
所以,沈一石虽然叱咤商场,其实在剧中毫无地位可言,就是躺在刀板上的鱼肉,谁都想砍一刀。
但是,对于锦衣卫来讲,如果他们也把罪过推到沈一石身上,别说嘉靖帝不信,他们自己都不信,那么皇上也就没必要养着这群锦衣卫了。
但不管怎么说,郑泌昌说话滴水不漏,虽然都知道他精明,但毕竟没有有力证据,这也让锦衣卫不能随意拿下他,但事还是要做,为了摸清状况,他们留下了两句话,随后去了淳安。
郑泌昌等他们走了,伸手摸了摸头上的乌纱帽,幸好,还在,一个动作把郑泌昌的老油条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只是他不会想到,不久的将来,他就要为自己的精明买单!
二、
四个乔装打扮的锦衣卫,到了淳安码头,惊讶的发现沈一石用来赈灾的粮食还在船上放着。按理说,粮食已经运来了,又是奉旨赈灾的,灾民早该分了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朱七决定打探一番,顺便了解一下民情:
“老丈,放粥了,您老不去领?”
朱七果然好眼神,一下子就找到一个盲人老丈,不过他这一开口,却让老丈听出了他不是本地人,既然不是本地人,那么大家自然就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钓鱼”事件:
“我不管你说从哪里来的人,你要是倭寇就趁早赶紧走了。”
朱七本来就是来调查这件事的,没想到一下子就问对了人,当然不肯放过这次机会,老汉也确实给力,把对官府的不满也说给了这个陌生人,胆子确实大:
“什么年头,还分青红皂白?我们那些被抓的人,都是老实巴交的桑户,也不问口供,也不过堂,省里一句话,第二天就砍头!”
这句话分量太重了,浙江的官场都黑暗到如此地步,连盲人老农都这么认为了,浙江不乱,哪有天理?
好在淳安出了一个海老爷,救了这些桑农的命!
朱七好奇的问老农,难道海瑞不怕省里的人?
老农回答:
“你一个外地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海老爷可是太子派来的人!”
古今中外老百姓也不瞎,也会对症下药,搞不明白官员的来历,怎么敢轻易站队?
三、
朱七听完老农的话,哈哈大笑起来,想必上面的人看我们这些屁民妄议国事,也是同样的心情。
朱七绕过这个话题,开始问粮船的事,老农又说了一句经典语录:
“皇上还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这才派了个海老爷来给我们做主!”
那时候的人民思想很淳朴,淳朴到愚昧,总是把希望寄托到青天大老爷身上,如果碰到的不是青天大老爷呢?如果人民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而不是人民的手上,那么这种呼唤大老爷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
上一篇: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为什么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却达到920亿光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