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嘉靖,大明,王朝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地方大员胡宗宪首先急了眼,他可不愿意眼睁睁地自己治下的老百姓们遭此灾噩,活活饿死,于是就向朝廷请求赈济,并四处借粮,要救百姓们。
那么,掌管国家粮食的清流们又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二、清流党
当老百姓逢此危难之时,向来自诩清高,而处处与严党作对,彼此间斗得你死我活的清流高层――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高官们却首先想的并不是拯救百姓于水火,而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尽快扩大事态,以酿成更大的恶果,以好捉住严党的把柄,而斗倒政敌。
两县受灾,数十万灾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无家可归,如此危急,胡宗宪向户部请求调粮赈灾,却被徐阶和高拱百般搪塞,向其暗示并无粮可调。 张居正在裕王府中议事时终于表露出了清流党的真实意图: 几十万老百姓的生死,在清流的这些高层眼中也就是一块烂肉。为了朝堂上的争权夺利,宁愿置万千黎民之生死不顾。
这就是清流,要饿死受灾的老百姓们,从这一点上,他们的意见与严党竟然是完全一致的。
即然清流的高层都不允许赈济灾民,可想而知,清流的中层又是怎样的态度了。
徐阶的门生、胡宪宗的好朋友,时任南直隶巡抚的赵贞吉,他的治下是鱼米之乡,粮食丰饶而充足。但当胡宗宪前往江苏借粮,赵贞吉却是这样答复的:
灾区的老百姓们被这两道铁闸夹在了中间,左右都没了活路。
一边是严党,他们毁堤淹田,逼迫农民们贱卖田地,表面上为了执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实则是为了兼并农民手中的田地,而从中获取暴利,中饱私囊。
另一边是清流,他们推三阻四,拒绝救灾,就是想迫使老百姓因饥闹事,激起民变。目的是为了抓住严党的把柄,打击政敌,争权夺利。
两派的政见虽然不同,彼此如仇雠,但他们的行为居然是完全一致的。
为救灾民,胡宗宪东奔西走,绞尽脑汁,却四处碰壁,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唯有发出一声长叹:
那么,在朝堂上做为平衡严党和清流势力的司礼监,他们代表的是皇权,又会持怎样的态度呢?
三、司礼监
做为嘉靖皇帝的权力代表,司礼监就是皇帝的大管家,为皇帝谋取利益,当然,他们也要从中截流,为自己牟取实利。
即然司礼监的作用是维系严党与清流之间的平衡,在事态发展中,当然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杨金水就是司礼监方面的中层干部,他受宫中委派,兼任着江南织造局和浙江市舶司总管。他来到浙江,一是为了给嘉靖皇帝管钱,捞银子,二是要充当眼线,监视和平衡严党和清流的人员。
毁堤淹田的内情是怎么回事,杨金水的心里自然是一清二楚。但杨金水首先考虑的是与洋商的订单和纺织商人的丝绸,灾区的那些老百姓的死活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他是丝毫不会在意的。
但是,事情即然已经出了,上面当然要追究责任,下面也要平息事态,而司礼监是负有监查责任的。按照大明王朝官场的一贯德行,责任都是尽量往下摁,基层人员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替罪羊。
先是把水灾的原因归为修缮河堤不利,杨金水就交出了自己的手下李玄顶罪。 小太监李玄是河道衙门的监管,说句良心话,就算工程款项上有贪腐,但河道那都是去年新修的,用李玄的话说,“固若金汤”,再不济,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决口了。
但上层要下决心让你当炮灰,担责任,那就会想方设法让你栽进去。 杨金水这样解释:
为了企图掩盖毁提淹田的实情,把决堤的原因说成是了修缮河道不利。 最没有背景的底层人员被拿出来顶缸杀头,以平民愤。
但毕竟淹死了很多人,数十万百姓受灾,这可是件通天的大案,一旦到了嘉靖亲自过问的程度上,那是不允许欺瞒的。杨金水受召进京面圣,又把责任推给了严党。
嘉靖帝明白了他的苦心: “这个杨金水还是得力的。”
为了给毁堤淹田画上句号,各方势力牺牲了他们最基层的执行人员:马宁远、常伯熙、张知良和河道监管小太监李玄。
司礼监牺牲了体制内的基层人员李玄,而体制外的人员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四、明朝商人沈一石
浙江传奇商人――首富沈一石,也参与了“改稻为桑”。
做为商人资本家,沈一石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是兼并土地、获得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以此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但在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国度,要想搞实业,没有一点背景势力,还想能办成事情?当然不可能。而沈一石则依附在司礼监的门下,以此做为政治保障。
但做为一个商人,参与到了这种深涉政治斗争的事件中去,他就很悲哀地成为了政客们手中的棋子。
用之,弃之,掠之,杀之。
沈一石并没有从“改稻为桑”的行动中得到一分钱的好处,反而搭上了自己最后的财产。海防急需军饷,失败的施政又需要承担者,沈一石就沦为了众矢之的,所有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献上祭坛的最佳祭品。
嘉靖点头,官员赞许,司法执行,沈一石获罪抄家,一代首富,便葬身火海。
做为商人,沈一石有错吗? 其实沈一石就代表着无数明粉口中所谓的“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沈一石和别的那些奸商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沈一石是资本家的代表,他是要为这个国家和老百姓创造价值的。 但在大明王朝的土地上,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土壤。
按照明朝的祖制,这个国家的法令对待商人十分苛刻,商人的地位十分卑贱。沈一石时时处处严守法令,他穿着布衣,喝着冷水,吃着最劣质的食物,守着最低等人的礼节。
做为司礼监的编外人员,沈一石以他商人的精明眼光,早已看出来,“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但他依然想通过努力,去追求那梦幻的泡沫。当希望的肥皂泡破裂的那一刻,他明白了,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他这样的资本家商人的丝毫立足之地!
沈一石也自知难逃一死,于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后的财产导演了一出大戏,先是打着织造局的旗号去买地,后又改成了奉旨赈灾,在层层盘剥,重重压力之下,沈一石最终成为了这个腐朽黑暗的王朝的献祭。
熊熊烈火中,孤独的沈一石留下了他悲愤的遗言:
在大明王朝的这片土地上,根本没有资本主义的活路!
海瑞审案,杨金水发疯。 那么大明王朝的清官就能救得了老百姓吗?
五、大明清官海瑞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海瑞无党,他并不属于那些所谓的“清流”。 而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海瑞其实就是“理智明粉”。 他并不属于那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三无扯淡派的范畴。
在本剧中,海瑞是个勘破大明朝局的人,他有着自己的宿命和任务:如何在明朝当时的体制下,调整优化结构,把明朝从逐步走向覆灭的道路上挽救回来。
咱们来看看,如果真的要挽救明朝,海瑞应该怎么办。
上一篇: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为什么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却达到920亿光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