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么看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己的你怎么看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类似于发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
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协助万物生长复苏,或者落败,从不居功,不主宰,道为自然,自然为道。
客观条件来看,树可以长在山巅,草地,凹谷,田园,随处栖居,这就是道。而风可以在晚上吹,在早上吹,夏天吹的猛,冬天吹的冷,这也是道。
风的不期而动,吹动树狂叶飞舞,树是没有办法,没有主观意愿去抗动风的,除非风小树大。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有白天有夜晚,太阳永远不会照到晚上十二点。
主观能动性的大小,或者说厚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该做的事情,剩下了的听天由命,由大自然去掌控。
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
人皆有生老病死,贪嗔痴怨,这是人性,这也是道。
命数一至,人徒呼奈何?骨肉至亲,血浓于水,那份至情至性,是人世间最美妙最伟大的情感。
虎毒不食子,鸟儿亦会反哺。幼时,是谁牵着你蹒跚学步,是谁宁肯自己不睡也要哄你到深夜?少年时,是谁给你做早饭,给你背书包?又是谁站在黄昏下等你放学归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娘的心。
生命的种种,情感化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一个汤勺,一把手扇,一顶蚊帐,哪个不是透露着浓浓的爱意?
现如今,儿已长大,羽翼渐丰,而身后支撑的背影却越来越瘦,越来越矮。迷蒙的双眼,刺眼的白发。那双眼,曾伴你成长,叮嘱你不要放弃;那满头白发,岁月侵染下,是不变的坚强。
子欲养而亲不待,个人认为是人世间最悲痛的事情。那种痛,无法形容,恨不能自己去换回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出处及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什么意思呢?
皋鱼陈述自己有三个过失,分别是:少年外出求学,遍游诸侯国,却没能照顾双亲;没有为君主效力;和好朋友从小就断绝往来。
树想停下但是风却不停,子女想奉养双亲,双亲却不在了。过去了还无法追回的,是时间;逝去了还无法再见的,是双亲。我还是从此离开人世吧!
由此可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表达的是,父母亡故后,子女想尽孝却为时已晚的哀痛和追悔。
二、经典故事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孝敬父母。曾因家贫,为双亲百里负米,忍受酷阳和冬雪,毫无抱怨。
双亲去世后,楚王聘他做了高官,出则车骑上百,坐则列鼎而食,声势显赫。
可他忆起父母,却泪如雨下:我虽富贵,但父母已逝。即使我还想像以前那样负米回家,父母也永远得不到了!
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子路的话,正说明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道理。由此可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三、启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带给我们的启示:
1、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回家看看
现在的年轻人,多是奋斗在他乡。城市里的奋斗,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时间、精力,我们甚至余不出回家的时间。
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吧,多回家看看。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甚至见面的次数,都在一天天减少。
2、与父母交流,多些耐心
我们可能上班很累,可能与父母某些观点不同,但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对父母不耐烦的理由。
想想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他们是以怎样的耐心,教会了我们说话、走路、用筷子。
和父母的交流,多些耐心吧。那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3、及时行孝,莫留遗憾
孝敬父母,要趁早。有多少人,直到父母躺在了病榻上,才想起还没有好好奉养父母;有多少人,直到有一天真的失去了父母,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能尽孝的时候。
父母与孩子的缘分,就是渐行渐远。珍惜时间,及时行孝,莫要等到“亲不待”的时候,再追悔莫及!
以上是我对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回答。
欢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点评!也可以关注“维尼小怪”,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句话说的是主观意愿和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树的主观意愿是静,但客观世界中却有风这一类事物能够左右树的主观愿望而使之根本静不下来。做子女的主观意愿是无论何时都能够赡养父母双亲,但是客观世界中父母却因为年龄、疾病、意外灾害等等因素很难让子女们从容的尽孝。所以,欲静的风到底能不能静,关键不是看树的欲;欲养的子能不能尽孝,关键也不是决定于子的欲。
有好的主观意愿固然是好的,也是做成好事基本主观素质。孔子说,一个人要先具备了“仁心”,才有可能按照仁的标准去做事。王阳明也主张只有知善知恶了,才有可能去抑恶扬善。可以说,这个好的主观意愿就是仁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