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周公解梦 > 周公解梦之解梦百科周公解梦之解梦百科
中医对梦的认识
中医对梦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3-07-29加入收藏来源:周公解梦点击:
中医对梦认识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在形神、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指导下借鉴历代思想家以及梦占的经验,结合生活经验和临床实践,对梦的本质和特征进行的探索。中医学认为,睡眠与觉醒的交替发生是人体阴阳交替消长变化的表现。这种交替的变化模式是人适应自然界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灵枢·口问 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在人体,阴阳体现为营卫之气的运行与消长,卫气行于阳,人处于觉醒状态,卫气行于阴,营卫相合,则人进入睡眠状态。阴阳营卫这种规律的离合,维持人正常的觉醒— — 睡眠周期。营卫之气的运行,在外受天地阴阳消长的影响,在内受脏腑气血阴阳及精神神志的调节。觉醒— —睡眠周期的状况,是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与否的具体表现。梦是睡眠时神志活动的特殊表现。中医认为,梦的产生与魂魄尤其是魂密切相关,因此古代文学中梦又称“梦魂”。《灵枢·淫邪发梦》日:“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入卧不得安而喜梦。”认为“魂魄飞扬”是梦产生的机理之一。神、魂、魄、意、志是人的五种高级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其中,心神为人体生命和精神活动的主司。魂、魄、意、志等精神意识活动,无不在心神的控制之下。魂藏于肝,魄舍于肺,二者又同归心神所统帅。“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魂指梦幻活动,魄指人的本能感觉活动。《类经》指出:“魂之为言,如梦没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由此可见,魂魄飞扬,实际上是指有意识的心神活动之外的特殊神志活动,即梦幻状态下所出现的如临其境的感觉。魂魄何以能飞扬不定? 总结历代对梦因的认识,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心卧则梦。即睡眠时,心神相对处于安静和松弛状态,心神对魂魄制约缓解,魂魄易于飞扬不定而成梦。故《荀子·解蔽》日:“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 ?心卧则梦。”朱熹所谓“寤而有主而.寐无主”(南宋·朱熹《朱子大全集·答陈安卿》)的“无主”即指睡眠时“心卧”而魂魄无主的状态。其二,魂魄飞扬亦与其及所属的脏腑气血乃至全身精气盛衰有关。
如肝血不足,肺气亏虚,则不能藏魂舍魄,致使魂魄不定而发梦。其三。梦也与心神本身的静谧与否密切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神的波动必然引起魂魄动摇不定而发梦,因而历代也有“梦为心动”的观点。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若夫梦者,亦神不安之一验耳。”由此可见,梦是睡眠时神志活动的特殊表现,是心神处于不同状态下的“魂魄飞扬”。睡眠时人体阳入于阴,营卫相合,此时心神虽处于一定程度的安静状态,但并非完全绝对的阴平阳秘。梦发生于阳尽阴盛之时,尽管具有动的特点.但属于静中之动,阴中之阳,并不是一种独立于阴阳之外的状态。诚然,引起“魂魄飞扬”的原因有来源、强弱之不同,但所产生的梦境、梦象及其意义亦千差万别。
若为心卧而梦,则此时的“魂魄飞扬”乃为心神安静、休息的体现。其梦境亦多愉快,醒后精力充沛。若因脏腑气血亏虚,使魂魄无处舍藏而飞扬不定,或心神受扰使魂魄不定者,此时的“魂魄飞扬”则为精神不安、气血失和的表现,其梦境亦多惊险悲伤,多梦纷扰,醒后不忘,精神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