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匈奴西迁和突厥大迁徙是否和我国有关系?
突厥,匈奴,单于匈奴西迁和突厥大迁徙是否和我国有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匈奴西迁和突厥大迁徙是否和我国有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匈奴和突厥西迁,都与中国汉唐实施打击有关。
一、匈奴很早就在我国北方游牧。公元前215年,秦国蒙恬驱逐匈奴出河套及河西一带,秦设40余县。西汉时匈奴强盛,屡侵汉。前119年被霍去病打败。前53年南匈奴降汉。东汉时再分南北匈奴,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刻石燕然山。匈奴余部西迁,进入中亚。
二、突厥见史书在公元540年。唐代严重危害大唐边地。745年后陆续消灭东、西突厥。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混合其它民族,打击了阿拉伯帝国。到唐末形成中亚强国。但其民族成份很复杂,並非单一突厥族。
三、匈奴、突厥都是强悍的游牧民族,对秦、汉、唐农耕民族造成长期的杀掳和侵夺,秦、两汉和大唐都付出大代价才将瘟神驱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匈奴的衰落、西迁与突厥的大迁徙、衰亡,确与中原王朝有关。
匈奴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兴起于大漠南北,冒顿单于时最为强盛,“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先后兼并东胡、月氏、楼烦、白羊、丁零诸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西伯利亚,南达长城。汉初,匈奴经常南下侵扰,汉朝只得遣送公主嫁于单于为阏氏、馈赠财物、开放关市与其缔结和亲。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屡破之,匈奴势力渐衰。前57年,匈奴内讧,五单于分立。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进而内迁。89年夏,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出塞北击匈奴,大破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窦宪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90年,汉军再逐北匈奴兵,复取伊吾庐地;九月,北单于称臣请朝汉,窦宪命班固等人迎接之。十月,南匈奴兵与汉兵袭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俘其阏氏子女五人,斩八千级,追击至私渠海而还。91年二月,窦宪派遣大将耿夔、任尚兵出居延海,至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遁,不知去向;北匈奴自此西迁。北单于弟於除鞬自立为单于,领着数千人留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请降汉。汉朝准降,派中郎将持节监护之。北匈奴战败西迁,残留漠北的十余万落(户)加入鲜卑,后逐渐鲜卑化。
突厥为古族名、国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诸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因山形似兜鍪(古战盔)而俗称“突厥”,遂以名部落。突厥初属柔然,为其锻奴。546年,首领土门称雄,击破铁勒,收降其众五万余落。552年,土门大破柔然,自号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树王庭于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突厥可汗出自阿史那氏族,可汗之下有小可汗、叶护等二十八级,皆为世袭。汗国全盛时,疆域东起辽海,西抵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控制中西交通及丝绸之路,同中原的北齐、北周相抗衡。齐、周两国惧其威势,争与通婚,岁送金帛以博其欢心。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远征西境,灭嚈哒,败波斯,因立为西面可汗,分治汗国西境。隋开皇二年(582),西面可汗达头与大可汗沙钵略不睦,遂分裂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两汗国。
东突厥处于金山以东,由大可汗沙钵略统率。境内几个可汗互争雄长,各部离异,复遭天灾,遂为西突厥所迫,向隋求婚,纳贡称臣,并迁居漠南。隋末中原大乱,汉人投奔者颇多,国势复盛。唐初,颉利可汗立,时扰边境。贞观四年(630),为唐军所灭。唐以其地为六州,置云中、定襄二都督府以统之。682年,颉利可汗远支亲属骨咄禄复起,自称颉跌利施可汗,重建东突厥汗庭,又称后突厥。744年,因内乱及生产破坏,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趁机出兵击之,大破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回纥等部趁势南下突厥故地,杀其可汗,后突厥灭;前后历一百六十余年。
西突厥尽得乌孙故地,其疆域东起伊吾(今新疆哈密市),西至雷翥海(里海或咸海),北至阿尔泰山以北,南至于阗、疏勒,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沟通唐与波斯、印度、东罗马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首领阿史那贺鲁曾一度归唐,后叛唐扰边,自称沙钵罗可汗。657年为唐所灭,共历七十六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诚邀,匈奴西迁和突厥进攻罗马帝国,并把强大的罗马帝国给灭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游牧民族在我国边境呆不下去了。汉武帝在打败匈奴之后,就出现了漠北无王庭的现象,匈奴不得已跑到罗马,将西罗马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历史就有着这样的吊诡之处,唐朝在把突厥虐的无处容身之后,又把突厥又跑到欧洲,把东罗马给灭了。看来,罗马帝国的灭亡, 还和我国的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上一篇:几月适合吃火锅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