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字中的“粮”,和“娘”的发音是怎样定义的?为什么不定义成一样呢?
系统,声旁,读音汉字中的“粮”,和“娘”的发音是怎样定义的?为什么不定义成一样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是为了念起来好区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一点汉字简化和音韵学(语音学史)的知识。前面一个问题,我的好友@西奈山的火柱 老师已经解释的比较清楚了,我再来补充一点音韵学(语音学史)知识:
大家查稍微大一点的字典,会在字头下方看到这样一些信息:
粮(糧):《广韵》吕张切,平声阳韵,来母,阳部
娘(孃):《广韵》女良切,平声阳韵,娘母,阳部。
这些信息的意思是,粮(糧)这个字,在隋唐时期的发音是“吕张切”(这个东西叫反切,这个信息有一个转换方法,可以类推到普通话里面。字典里那些冷僻字的普通话读音,也都是这样推出来的,当时怎么读谁也没听过),声韵调的类型是“平声阳韵,来母”,先秦两汉时期的韵母类型是“阳部”,底下娘(孃)的情况可以照规律类推。
王力
这就是两个字读音的依据。
其中,两个字的大部分古音信息都差不多,只有古代的声母不一样,一个是来母,一个是娘母。然后,一些语言学家就依据这些信息,用国际音标给出了一个当时可能的读音:
董同龢,李方桂,张琨,赵元任,周法高
粮(糧)上古音拟音:
高本汉系统 l i̯aŋ
王力系统 l ǐaŋ
董同龢系统 l jaŋ
周法高系统 l iaŋ
李方桂系统 l jang
粮(糧)的中古拟音:
高本汉系统 l i̯aŋ
王力系统 l ǐaŋ
董同龢系统 l jɑŋ
周法高系统 l iɑŋ
李方桂系统 l jang
娘(孃)的上古音拟音:
董同龢系统 ȵ jaŋ
周法高系统 n jaŋ
李方桂系统 n jang
娘(孃)的中古拟音:
王力系统 ɽ ǐaŋ
董同龢系统 ȵ jɑŋ
周法高系统 ȵ iɑŋ
李方桂系统 ńź jang
高本汉
所以“粮”“娘”的发音差异来自它们的“繁体”字的发音。简单说,就是糧、孃的读音本来就不同,演变到今天也不一样。
再如,“襄”字声旁的字演变到今天声母是:儴(r/x)勷(r/x)嚷(r)壤(r)孃(n)忀(x)懹(r)攘(r)瀼(r/n)獽(r)蘘(r)䑋(n)曩(n)欀(x)爙(r)瓖(x)禳(r)瓤(r)穰(r)䉴(r)纕(r/x)蠰(n)㶞(n)讓(r)躟(r)釀(n)鑲(x)饟(n)䖆(n)驤(x)鬤(r)——只有4种情况:n、r、x、ȵ,但没有l。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个字完全八竿子打不着,现在看起来右边有个“良”作声旁,其实都是汉字简化惹的祸,繁体字没有这么回事。我来说道说道这两个字吧。
(一)“粮”
“粮”的繁体字是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解释说:“穀也。从米量聲。呂張切。”意思是说,粮就是谷,米是形旁,量是声旁。很显然,现在简写的“粮”,替换了声旁,虽然读音还是一样,看起来也没问题,但就是容易跟以“良”作为声旁的字混同,造成误会,比如狼、浪、俍等。(南北朝开始称皇帝的妃嫔为娘娘)
(二)“娘”
“娘”在古代也还是写作“娘”,但还有另一个异体字是“孃”。《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孃”是说:“煩擾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聲。女良切,也同“娘”字。后来“孃”这个字的原义给废了,都用攘这个字来代替,只剩下同“娘”差不多的字义。但《广韵》里面说,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时候,“孃”和“娘”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指的是妈妈或者年纪大的女子,如”乐府中有“不聞耶孃哭子聲”;后者指的是年轻女子。当时称呼皇帝的妃嫔为娘娘,可以称呼少女为美娇娘,XX娘。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到唐五代的时候,娘和孃又变成只有一部分含义相同了。
1956年新中国编撰《汉语大词典》,其中就说“娘”、“姨”只在“母亲”义项上互为异体字,也就是部分异体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粮(量、良)是由“糧”的俗字。糧是由米和量会意而成的字。米作为归类符号,量是度量的意思,表示粮米很贵,要度量着吃,不可浪费。所以“量”即标音又会意。俗字“粮”是由米和良会意而成。良是好的意思,意为粮食是宝中宝,要爱惜粮食。“良”即标音又会意。粮的本义为可食用的谷类、豆类等。
娘(女壤切或女良切)旧作“嬢”,是由女和壤的省形“襄”会意而成的字。女指女性;壤,息壤,能生息的土地。以之为参照,表示母亲。读音为两者的切音,女和壤即标音又会意。娘是嬢的俗字,良表示好,以之为参照表示“世上最好的女人是自己的亲娘”。读音也可认为是女和良的切音,女和良即标音又会意。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师节是否该送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