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哲学家?
哲学,中国,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哲学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为了解决人类困惑的智慧,为人类指明方向的明灯。哲学包罗万象(宇宙的起源,社会,伦理,心理,情绪,发明创造),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概念呢!一目了然,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形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也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却不会穷竭,发动起来就生生不息。政令烦若反加速败亡,不如持虚守净,遵守自然法则。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地摧残万物,所以它是万物之盗;万物或伤害人,或长人嗜欲,所以它是人之盗;人取万物以生,不免使之毁伤,所以人是万物之盗。这三盗只要各得其宜,就能彼此相安。古人说:吃不同季节的时新食物,广取于万物,采其精华,自然百体康健。动而合乎机,万物便能相安无事。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人是宇宙中的精灵,顺应世界发展变化,人发挥主体作用,中国古代没有国家概念,以天下论。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皆为一个个体发挥作用,所以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主体围绕宇宙中心论而产生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图形,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因人类的自私所产生的矛盾,规范人的行为,以道德为标尺,各司其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太大,难于论证,只得简述。
“哲”,明慧之意。日本人翻译西方哲学著作时,是用中文的,找到这个词,其意为“智慧之学”。
广义的哲学,泛指所有探讨非具体事物。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是狭义的哲学,既西方哲学。它应有三大特点:追求终极;精密逻辑;反思。除了涵盖这三个特点的论述,称之为“思想”可能更恰当。
反观中国古代,论述非具体事物,也有鲜明特点:述而不作;粗略类比法。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奠基于先秦的时代。阴阳学说,尤其是“易”的出现(用符号替代具体事物),再到“八卦”(用符号替代世间万物),再到五行相克之法,应该都在先秦,甚至都在周代之前已经完成。汉代的阴阳家们,把这些东西统一为阴阳五行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解释一切自然事物的理论。
那么,这一理论有没有追求世界终极的意趣哪?严格说来,是有的,但是没有运用精密逻辑,只是非常直观的运用图像符号,以类比之法推理论说。
除去对自然宇宙的论述,还有对人类社会的论述,也就是对伦理道德、价值判断、情感操守之类的论述,那就要从孔子说起了。
自孔子开始,“仁、礼”成为中国文化,论述一切人类社会事物的理论基础与最高标准。
这里有一个最最特殊的人物,那就是“老子”。他的“道”与“德”两论分说是个特例。道者,为天地宇宙变化发展之理;德者,人在世间生存之理。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在世间要想生存安稳,必须依天地宇宙发展的规律去做,不可随意乱动,否则一定会发生灾难的。论自然界的规律,他认为是“弱者道之动”,也就是柔弱才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越弱者越好,越强者越容易死灭。他论人时,只说人只要“顺道而为”,也就是“无为”,不要创造与开拓。说他特殊,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把人类社会放在自然宇宙中讨论,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开创者。但很可惜,他所运用的依然是类比法,只是加入了一些辩证逻辑推理。
汉初佛教的传入,终于让中国人大开眼界,知道了世间还有一种东西是我们从没有的方法,这就是逻辑推理。于是从宋代的“程朱理学”,到明代的“阳明心学”,都是把逻辑推理之法,运用到对儒学的解说之上,称之为“理一分属”。可惜地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建立逻辑学,也没有把逻辑推理之法运用到其它方面,也就是依然保持着“述而不作”的特点。
以上大致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沿革脉络吧。如果说所谓思想核心,我认为应该分开讨论。对自然宇宙,中国人认为是“天人合一”,对人类世界,则应该是“仁、礼”结合。所有非人类社会的事物,我们常说的“万法如一”、“万变不离其宗”、“一理通百理通”,等等吧,都是用类比法论证事物规律。所有人间事,无外乎道德情感和法律法规与社会制度,我们中国人会运用一些逻辑推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
现在说说“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吧。非直观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形而上,但还不能叫做西方哲学(狭义哲学)。所谓狭义哲学,必须运用精密逻辑去推理论证终极问题。尤其是到了“我思故我在”的休谟时代后,西方哲学真正走入认识论,开始讨论人类精神世界,反过来思想,用思想拷问人类的思想,去讨论人类的精神世界问题,去思索人类所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是怎么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当中的?人类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行成的?
这类问题,在孔子看来就是“怪力乱神”,子是“不语”的。至于为什么子不语之,在此不论。
要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我想叫做思想家似乎更准确。老子、孔子二人之后再无一人。因为除去他二人之外,无不是对前人思想的解说与阐释,再无一人另有新的思想,甚至再无一人对他二人思想进行发展延续。两千多年来,只是在先秦偶然出现了一两个人物,略略触及其它,比如墨子有了一些博物学的讨论,庄子的“庄周问蝶”与“我思故我在”的讨论起点相同。施子的“白马非马”说有了逻辑学讨论的笔触。问题是,他们都没有再深论下去,更没有得到发展。就是张衡的浑天仪,已经有了很完整的地心说思想,也只是制作了一个实物模型,没有真正用理论阐述。祖冲之也只是计算了圆周率,没有完整这一数论体系。
上一篇:对于腿粗的人,你有什么穿搭建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