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会有人说“隶书要行笔迟涩”?
隶书,笔画,古拙为什么会有人说“隶书要行笔迟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会有人说“隶书要行笔迟涩”?
问题补充: 为什么要行笔迟涩,笔画干净整洁不会更好看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按照正常书写规律,隶书行笔应以迟涩为主,并不是每笔都要迟涩行笔,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如果题主见过当代隶书大家张继老师现场创作的话,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张继老师无论是临帖还是书法创作,行笔速度是快得惊人的,而且是干脆利落,也就是说,张继老师书写时用笔从不“迟涩”行笔。
(上图为张继老师的隶书作品)
那么,隶书行笔为什么以迟涩为主呢?用迟涩行笔之目的,主要是追求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就是“力透纸背”的厚重感!
(上图为伊秉绶用“迟涩”行笔创作的隶书作品)
凡善习隶的人都知道,隶书用笔为逆入平出,其行笔为中锋,而收笔则为露锋或回锋。隶书的书写规则通常为横平竖直,其笔画是均匀平稳的。那么,隶书为什么要这样用笔呢?依我的粗浅理解是:重点表现出隶书的古拙,苍劲,安稳,平和的阳刚之美。所以,自古以来大凡习隶者,都养成了“迟涩”行笔的习惯。
(上图为王福庵隶书作品,金石味颇浓。王福庵创作隶书作品时,就善于“迟涩”行笔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快,当代书法家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大多不用迟涩行笔了。据了解,隶书大家刘文华和言恭达二位老师,在隶书创作时,行笔速度也是很快的。但是,行笔快并不是完全放弃了“迟涩",只是他们在快速书写时不被人察觉罢了。
(上图为刘文华隶书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隶书行笔迟涩,为非就是为了表现线条的力度。
我们知道,结字宜厚重,勿轻浮,浮则无骨;宁古拙,勿巧媚。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用笔上要中锋行笔,迟涩用笔更能表现线条的力度感。但迟涩用笔不等于抖笔,绞锋,而是行笔稳健迟缓,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这个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对控笔的要求特别高。
所以练习隶书,建议刚开始的时候从《曹全碑》一路入手,这个线条纤细,字体飘逸,控笔能力不强的人也可以临出几分神韵。等线条写扎实了,便可以入手《张迁碑》等古拙一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这样唬人的话,就来气。
我们学汉碑,摩崖,石刻等隶书,不属于墨迹,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这些东东,要么长埋地下,要么立在山头地表,剥蚀风化再加上你拓我拓,造成面目可憎。
这样的东西,经过清人的鼓吹,再到现在,都去学它那个所谓的金石气,不明书理的初学者,甚至很多学隶久的人都会犯嘀咕:这样写下去,对吗?
为了表现线条的所谓的生辣,古拙,厚重等,什么裹锋,绞转,行笔抖动像得了怕金森等,以此为美。
病态!!!
这样写,您高兴就好。
如果书法是为了学形,如画画好了。
学隶书,学什么,想过吗?
第二,学隶,早晚要回归秦汉简牍。
看看简牍墨迹上的线条吧,那个才是要追求的。
那个书写的状态,是要追求的。
那个书写的姿势,不是你这样:拿毛笔,战战兢兢,任笔为体,除了表现了隶书的扁,其他一无是处。
如果真的不知道好坏对错,多买帖,多看,多看,多看,提升眼界。
如果学了几年,还是一头雾水,那么,不妨停下来,多思考,多看书。而不是机械的写,学书法很考验一个人自我更新和自律能力。
若是每天坚持抄帖,安慰自己,还是那句话,您高兴就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涩,并不是枯笔,而是在中锋行笔过程中,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接触,将墨杀入纸中。
书法中,不独隶书,其他书体也都有疾涩、迟涩的说法,写字以疾涩为目的,以迟涩为过程。
纸在纸上运行,一定要涩才有力,涩是要笔锋得力,能用逆势。
涩的反面是滑,滑就没有办法写得劲。涩是步步顿挫,就是在画的中间,也不能滑过去。
初学应从迟缓做起,一快就滑。但是画之得劲处,常在于快,太缓就弱,所以初学是迟涩,最终是疾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隶书要行笔迟涩?这句话的出处?我不知道,但这句话的用意,我认为是想表现出笔划的古拙感和力量感吧。
隶书也叫古书,是由篆书去繁就简而来,兴于汉朝。字型横长竖短,起笔藏锋为蚕头,一波三折,收笔有雁尾等特点。用笔上自古就有蚕不二设,雁不双飞之说。
迟涩是指迟慢,不流畅。隶书书写通常都是这样的,方显古拙和古味,笔划有如刀刻,力透纸背。
上一篇:如果你孩子的手被别的小朋友故意踢到,对方家长道了歉,第二天发现孩子手肿了,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