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长成大人以后,就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时候?
孩子,有的,记忆为什么有些人长成大人以后,就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些人长成大人以后,就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时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有些人长成大人以后,就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时候,记忆和记事是两个概念,究其忘记的原因,我能想到的是这么几点:
第一,首先从科学角度谈,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会从5岁开始记事。有的孩子如果在幼年时期发生比较特殊的事情,记忆提前也是正常的。
3周岁—6周岁。就是最早记事一般不会提早至3周岁以前,大部分人开始记事都会在4周岁,5周岁开始。当然一般不会晚到6周岁以后,如果是6周岁以后那是极端现象(例如存在严重智商缺陷),因此不予考虑。
记忆也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一般小孩子来说,2-4岁时属于短时记忆,宝宝可能3岁时能记住2岁时的一些事情,4岁时能记住3岁时的一些事情,但5岁时就未必记得3岁或2岁时发生过什么特别深刻的事了,所以真正的长时记忆应该从5岁左右开始(不排除个体差异及特别事件)。
我个人对小时候的记忆非常少也很模糊,我觉得这和你自己的记忆力有关,另外和你是否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有关,一个是家人有时会提起,有些是你自己会经常与别人说的(值得炫耀的事情)。
有的朋友说得很对,孩子从出生就有记忆了。还有小孩子认人、学说话都是靠记忆来完成的。至于记事,确实是因人而异的,他能够记得的是他感兴趣,并能有自己的理解的事情,或者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事,但记住了这个画面,长大了能够作出解释的事情。
记事早晚和聪明与否并没关系,有的人记事很早,但很笨拙,一生也没有什么成就; 相反有的人好像记不得小时候的事情,什么印象也没有,能记得的都是已经上学时候的事情[这至少是五六岁了],可是人很聪明,学习非常好,理解力特别强,工作成绩非常好。 所以我认为小孩半岁记事是有可能的。五六岁记事也是有可能的。记事的早晚与聪明不聪明没有太大的联系。 一般情况4到7岁,这段时间他应该知道 那个记忆到底是那一年发生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是那年发生的 当然特殊的事件例外。
第二,重点说下这一条的个人想法,忘记自己小时候的事很正常,倒是忘记自己曾经是小孩的人问题严重,这种人要么是从小被过于严苛对待,不曾感受到作为小孩的被允许解放天性的快乐和满足,要么就是从小缺乏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感情联系等,父母忙于劳作和生计,疏忽对孩子的亲情联系,孩子过早承担家庭重负和理解生活辛酸,这种情况也有穷人孩子早当家,或者富不过三的败家子两种极端情况。而大部分其他孩子往轻了说多半骨子里自私自利,严重的可能就是人格缺陷,道德败坏还很可能违法乱纪!
最明显一个人忘记自己曾是小孩,个人觉得具体表现一个是如何对待自己家小孩和家人,一个就是如何对待别人和别人家孩子。
往小了说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人,往往忘记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恩,觉得别人理所应当迁就他,多半会对父母吆五喝六,会对小孩子更加控制欲和过于严苛要求,不能对小孩子随即产生同理心,容易对孩子苛责,大吼大叫,甚至谩骂殴打;忘记自己曾是小孩的人,往往平时看不出,关键时候往往没有很强的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概念,总是高高在上对待孩子和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心和耐心,当孩子出现的小脾气小任性小错误时,总是以大人的标准和要求去评判孩子,孩子发挥天性无忧无虑去玩去探索,又以成人的眼光去扼杀孩子天性。当遇到老人犯错或者跟不上时代节奏时,不能给予该有的帮助和理解,反而会不耐烦地批评和指责。
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在对待别人的孩子方面更明显,轻点比如那些护犊子过度的,对别人孩子又大打出手,不能基本上一视同仁的;严重的比如那些人贩子,买卖人口的,给幼儿园孩子灌芥末、扎针、毒害未成年的,奶粉制假造假的,疫苗造假的,道德败坏有违常纲的等等,是不是都没有想过自己曾经也是孩子过来的?如果自己也被这么对待会怎么想,如果社会都像他这样,他家孩子他的家族乃至社会将是什么样,当然这种人多半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不会在乎这么多。
第三还有一种就是,曾经小时候被不公平对待,不堪回首不忍记起,之后三观不正扭曲产生报复逆反心理的;要么在淬炼中重生,要么在磨难中毁灭,是悲剧之至,最为痛心!只希望能在漫长人生道路上,能不断被感化也不断修正扭曲的心理和价值观,放下即解脱,放下即重生!
我是蚂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的时候, 本不应该。人降生为人,不就是要知其出处,明其归途,知道自己是谁,去往何处,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怎么才能真正长大?我们一辈子寻寻觅觅都在找寻答案,成为真正的自己,更好的自己,不忘来路,才知归途吧…(个人愚见,许久不啰嗦,语无伦次还望见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大人们都喜欢盯着看婴儿的脸?为什么婴儿的脸基本上一个模样,而大人们却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为什么成年人的脸,有的看着舒服,有的却让人生厌呢?贯穿这些问题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成年人那些迥异的面孔,在婴儿这个人生初始的阶段竟然如此雷同,那是他们脸上挂着的都是纯洁无染、好奇可爱,和时常绽放的会心的笑。那也是他们心的样子。
他们也有欲求,却是很自然单纯的表达渴了、饿了、困了、不舒服了,而没有无节制的各种欲望。他们渴望爱抚,也绽放快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爱抚和快乐的概念是什么,就那么自然地拥有,自然地运用。纯洁质朴,一尘不染,内外如一,没有雕饰,这样,谁会不爱呢?
对比之下,绝大多数成年人,也即孩子们长大后的样子,经历了人世间各种痛苦,各种光怪陆离的诱惑,许多的我执、贪着、取舍、爱恶等等的心理状态会堆积在脸上。这张脸或许布满沧桑,干瘪着毫无生机,再无复于丰满。这张脸经历苦难,却可能在尘网中迷失心灵,未找到更深层次更恒久的幸福。这张脸学会了很多知识技能,有了某些专业领域的成就,却因此充满了傲慢自负。
学习给了他知识,却让他更无知和愚蠢。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技术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根据个人喜恶推送你所熟悉的喜好的信息,隔绝了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构建了更高更深的信息围墙,造就了这个时代更大的认知障碍,让人们更加自以为是、自偏其爱、自沉狂热,而未可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