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建筑文化中,什么叫“雀替”?它在建筑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建筑,柱头,柱子古代建筑文化中,什么叫“雀替”?它在建筑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建筑文化中,什么叫“雀替”?它在建筑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建筑知识扫盲:也说“雀替”
雀替,可说是中国古建筑上最有特色的装饰之一,非常精美,宋代叫它“角替”,清代改称“雀替”,更文雅有趣,实际上它原本就是一段托木、插角,一般位于大殿柱子顶部和阑额接触的地方,增强梁枋的荷载力,预防梁柱交界处的剪力,在木建筑上多用木雀替,石头建筑则是石雀替。
雀替出现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约1500年历史,山西大同的北魏云冈石窟中就有实例。宋元时期还它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绰幕枋”,我在一些元代建筑上就曾经看过实例,是一根长长的垫木,上面完全没有装饰。
到明清,这个东西就大量用在檐下,尤其是清代,几乎所有的建筑柱头都有雕刻精美的雀替存在,也引起了不少文物贩子的觊觎,单个雕刻的精彩的雀替往往要价不菲,且根本买不到,希望大家不要参与这种文物的流失性收藏。
有古建筑营造和山西看庙问题欢迎问我
亦文亦物,一分钟讲古建,希望文化遗产对所有普通人平等开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他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谢邀请。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上,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用于梁或阑额与柱的交接处的木构件,形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功能上有增加额枋榫子所受剪力及减少梁枋跨距的作用,同时也合理地解决了柱头部分的装饰问题。因大多数雀替形式上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对称出现,或彩绘,或雕刻,好像一对对翅膀在笔直的柱子上端舒展、张扬,千百年来放飞着工匠和屋主心中所有的梦想,有直白的愿望,亦有含蓄的追求。
雀替本来叫绰幕,宋朝的《营造法式》有准确的记载,只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绰”字慢慢地变成了“雀”字,“替”是替木的意思,为防止燕雀等入堂作窝,因而以木代之。
经过历史的演变,推进,雀替大致分几类:大雀替,雀替,小雀替,龙门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雀替等。它即减轻了主件的负担,又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这是东方古典建筑精髓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通雀替它是指两端做榫,两尖连成整体的雀替,一般用于两柱之间的距离比较短的情况,如垂花门两山面垂莲柱与落地柱之间的雀替,也有称它为“骑马雀替
这种属于砖雕 通常用于古建筑,四合院上
上一篇:宝马x3用什么级别的机油合适?可以使用SN5W40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