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越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展现了莺莺怎样的情绪特征?
西厢记,长亭,莺莺越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展现了莺莺怎样的情绪特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越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展现了莺莺怎样的情绪特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喜欢《西厢记》,应该是缘于《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共读西厢的情节。
林荫小道旁有石凳,四围落英缤纷,有心爱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讲述才子佳人爱情的《西厢记》在手,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难怪乎这幅宝黛共读西厢的图片,被众多读者和观众所喜爱。
《西厢记》作者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其中的“长亭送别”情节,尤其动人,它写的是女主人公崔莺莺于十里长亭送心上人张生进京赶考的场景。
张生和崔莺莺,是一对冲破封建世俗婚恋观而自由相爱的恋人,二人短暂欢愉之后,即将饱尝长久的离别,面临两地相思。长亭送别,体现了莺莺小姐的情真意切,和特别有力度的反封建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定性,我们且来看她的唱词: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京城科考所持态度,千万别小看了这句话!
莺莺认为夫妻相爱,即“莲开并蒂”,比张生进京赴考取得“状元及第”要强得多。这样的观点,使得长亭相送的情节,摆脱了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路,感情也升华到,一人小女子敢于视男女之间的情感高于世俗功名的高度,也使得莺莺这一形象,瞬间迸发出闪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火花。
莺莺的内心是依恋又夹杂痛苦的,因为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也就是她的母亲老夫人,是个固执己见的妇人,她代表的强权家长,是横亘在爱情之上的枷锁和大山。老夫人的观点是“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莺莺不得不接受这一点,但同时她也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蔑视权贵的态度。
长亭送别情节,也把莺莺对张生的期望,表露出来:“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面临分别,直率的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的担心说出来,因为她是个清醒的女子,她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处于危险期,张生一旦考中,就有可能成为京城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她的母亲老夫人就翻脸不认人,不会认张生这个白衣女婿!
一个恋爱中的女子,被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即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莺莺还是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对情感的重视,对权贵的蔑视,对夫君的劝诫。这样的莺莺,怎么不让人心生慨叹和敬佩?
所以,《西厢记 长亭送别》这一情节,特别精彩,特别长女生志气。我为这样有个性、有坚持的莺莺,点赞!
我是粒粒七七,我阅读,并且认真写下感悟。认同本文,请关注和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一台戏叫“十八相送”,其中有词唱到“十八里相送到长亭”,说的是祝英台与梁山伯同窗三年后被她父亲招回家去,梁山伯带着自己的书童一路给祝英台和她的丫鬟银心送行的故事。在古人而言,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送到长亭,也就意味着送行的人到此为止了,出征的人该上路了,送行的人该止步了。
越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应该是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上改编而来,讲的是崔莺莺送张生去京城赶考的故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唱得好伤感。此时的崔莺莺与张生,刚刚经历过短暂的欢愉,张生即将远去,他们的爱情能不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张生若考中了还会不会回到她身边?这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事。否则古人怎么会感叹“悔教夫婿觅封侯?”真实的生活中太多的始乱终弃,事实上《西厢记》的前生《会真记》的作者元稹本人就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主,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
对于崔莺莺小姐来说,张生即将去的是一个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容易就会让人迷失。
也许是由于民间播放的并不多,虽然最早的越剧《西厢记》是越剧名家徐玉兰、袁雪芬老师主演的,但是相对于越剧《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知道的人还是会少一些,在民间的传诵也相对少一些。至少在我而言,《西厢记-长亭送别》不像《梁祝—十八相送》那样拿起来就会唱,唱词一句都不会错。
我是苏小妮,喜欢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莹莹一方面想要跟张生长相厮守,打破世俗禁锢;但是,另一边又无奈于崔母的压迫!这点作为莹莹本人是纠结又痛苦的,但是确实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心里刻画!长亭惜别,自是难舍难分,从此天各一方,已经做好了为守郎长相思的准备以及跟家族对抗的心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