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朝时,鉴真和尚和日本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日本,鉴真,汉字唐朝时,鉴真和尚和日本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朝时,鉴真和尚和日本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鉴真和日本人用什么来交流,当然是唐语(汉语)了。当时日语、韩语只有口语,还没有书面语呢,书面语都是唐语,唐语是当时东亚通行的文字,当时日本、半岛政府文书都是用唐语写成。彼时日本人已经借用汉字来指代他们的发音(此即假名的起源),这种写法多出现在和歌中。
唐招提寺
8世纪初,日本正式建立大学寮(相当唐朝的国子)制度,贵族在大学寮学习和唐朝一样的经典。除此之外,还有皇族教育。(元和拾一年)如吉备真备就曾担任当时的太子阿闭(即后来的孝谦女帝)的东宫学士,教太子《礼记》、《汉书》等。
鉴真有一部传记叫《唐大和上东征传》,这部书就是日本人真人元开写的,真人元开即淡海三船,此君曾长期任大学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相当唐朝的国子祭酒)。其中讲到为日本僧人荣睿、普照请鉴真的情形。
荣睿曰:“佛法东流到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
(和上问座中弟子谁愿去日本,弟子皆惜命不敢言。)
和上曰:“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这都是用唐语在交流。
又鉴真到达日本后,日本命吉备真备来宣诏。吉备真备第一次入唐时间达十八九年,简直就是大唐通了。诏曰:
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授式传律,一任和上。
此诏书是唐语写成,这就是把传律授戒之事交给鉴真了。这是刚刚的唐语,所以答主就不用担心鉴真和日本人如何交流了。
鉴真墓
还要说一句,(元和拾一年)鉴真历经磨难,六渡日本,但是却安享了晚年,这也是冥冥之中,似有报应。鉴真754年到达日本,755年底安史之乱就爆发。乱中,有位平卢将名曰田神功,来到扬州,杀“胡人”三千,以掠人财货。扬州是繁华的江南城市,也是佛法兴旺之地,鉴真就是扬州大明寺的和尚,躲过此劫,他于763年示寂,而安史之乱也在此年别别扭扭地结束了,鉴真大和尚在异域也算是安享了一个晚年。
鉴真墓前文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鉴真和日本人交流无疑使用的是汉文。因为当时日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日文被称作“假名”,“假”就是“借”,意思是只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或者草体汉字的形和音,而不用它本来的意思。(比如假名中的“の“就是取自草书的“乃“,读作no,但是意思已经和“乃“无关)
汉字传入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是“文言殊途”的,即说的是日语,写的是汉字。这样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非常困难。于是就有了“万叶假名”(名字来源于用这种方式写成的《万叶集》),用汉字来标记读音。
万叶假名在传抄过程中被日益简化,很多人用草体代替了正体,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平假名,其形成大约在9世纪前后,主要使用者为传抄和歌和物语小说的女性。
而片假名的形成则要略晚,它是贵族子弟在学习汉文时为了方便记录读音而形成的(大概可以理解成我们学英语的时候,在don't旁边写上“东特“),形成时间大概在10世纪。
所以当时的日本人要想和鉴真大师交流,只能拿一张纸,两个人在纸上“笔谈”了。事实上,直到近代以前,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笔谈的。浙江工商大学的王勇教授就曾经主编过《东亚的笔谈研究》一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