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雍正王朝》里老四和老十三江南赈灾凯旋,迎接仪式上是谁给他们下的套?有何依据?
皇子,礼制,康熙《雍正王朝》里老四和老十三江南赈灾凯旋,迎接仪式上是谁给他们下的套?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四的亲弟弟老十四继续神补刀,说到时候他们几个皇子一起去劝酒,这样更容易使老四松口。
八爷党这么一玩,本来这些官员想让老八解决问题,结果他们又把麻烦踢给了老四,让大家一起去坑老四。老四如果松口,那么追缴国库的差事还没干就搞砸了一半。如果当众拒绝了几位皇子和众多官员的要求,那么得罪一大批人,不管怎么做都不合适。
为了保证成功率,八爷党还联系了同样有欠款的老大和老三。
这样一来第二天迎接老四和老十三的阵容可以说是超级豪华了,除了太子以外几位皇子还有众多官员都来了,差不多是百官跪迎的待遇了。
也就是说几位皇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库欠款的事情,但老四和老十三在江南出尽了风头,与他们又不是一个派系的,自然先是在迎接礼制上做做文章了,让老四吃个暗亏。
当时的迎接礼制是皇帝回京的待遇,老四敏锐的发现了不对,于是压根不过去。让官员传话说礼制不对。这时候礼部司官姚典就看后面几位皇子的脸色了,老八与老三和老四对视一眼以后,老大一挥手,姚典马上改变为合适的礼制,老四和老十三才开始走过来。
通过姚典看几位皇色的眼色行事还有老大的挥手示意,可以看出这次下套就是八爷党为首牵头老大与老三一起下的套。
不过这个套还是被老四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接下来那个更大的套才是重点戏,几位皇子甚至老十下跪轮流劝酒,老四都一一拒绝了,宁愿得罪这些人,也没得罪想托付他重任的康熙,也要打着为国家为朝廷办事的理由拒绝这些人,获得最高统治者康熙的赞赏和支持。
从这一点来看老四才是九子夺嫡中最聪明的皇子,其他皇子不想得罪百官不想得罪这个那个的。(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想拉拢更多的人支持,下意识的以康熙为敌人,也不怕得罪了康熙。而老四看的明白,得罪谁也不可能得罪最高统治者康熙,所以始终以孤臣身份使康熙支持自己,最后成为九子夺嫡中的胜利者。
这场交锋之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老三。老三这个人在九子夺嫡中表现平平,却也是个人精,迎接老四和老十三下套时,老三应该是默认其他皇子下套的,之后欢迎老四时,知道接下来一群人要劝酒老四,特意用文言文式的话语提醒老四不要喝酒,并且也没有劝酒老四。可见老三这个人能力一般,却是处处给自己留下后路,也难怪老四登基以后没有动老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呗!
第91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雍正王朝》可以看作是一场权谋的大戏,这场大戏中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有可能继承大统的人,一种是寄希望拥立之功的人,在这场大戏中各显神通,斗智斗勇。
先回顾这件事情的起因
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赴江南赈灾,差事办的不错得到了皇帝的褒奖,胤禛被加封为郡王。
胤禛和胤祥回京,百官迎接,但是奏乐和依仗都不合礼制,胤禛拒绝下桥。看似是件小事,但是背后之人用心险恶,让人不寒而栗。
何为逾制
迎接胤禛和胤祥时,礼部奏乐为畅音阁御乐,龙旗多了四面,宫灯多了三盏,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而胤禛和胤祥如果坦然接受,这就叫逾制。
逾制这个罪可大可小,其实有些逾制是无心而为,申斥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逾制可以大到等同于谋反,一个郡王竟然敢用天子仪仗,其心可诛。
到底是谁在下套
如果仅从剧情表面来看,下套的很肯能是大阿哥,当胤禛提出礼制不合后,礼部官员姚典在得到了大阿哥的首肯后,才更改了礼制。
那么大阿哥为什么要“阴”胤禛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胤禛和胤祥是太子的人,当时太子地位还比较稳固,“九子夺嫡”也没有进入白热化,像八爷等人还没有出招,大阿哥则是率先发难的人,太子刚刚因为荐人得当受到了康熙的表扬,大阿哥心中不满才想到了在礼制上动手脚。
再往深处分析,逾制的陷阱也是百官共同的想法。
提出百官相迎这个想法的是九爷,背后肯定是八爷,其目的就是人多力量大,让胤禛主动放弃追缴欠款。或者抓住逾制这个把柄,百官群起攻之,追缴欠款这个差事自然就落空了。
这段剧情一方面让人为四爷捏了一把汗,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四爷的心思缜密滴水不漏,更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主意,起头的应该是老大和老八。有一个细节,老大一挥手,礼部尧典命令撤去宫灯,改乐。这种行径实话说是一种很小人的行为,也没有什么意义。老八都不会去干,只有老大这样愚蠢的人才会去干。但是这也是整个官场都愿意看这个笑话。老八在其中或许有点推动作用。至于太子,是不会干这种事情的。因为他的位置对于这种礼制上的事情很敏感,那个时候他未露败像,不必干,反而会敏感这种逾越行为。康熙更不会,他没有必要用这种小把戏来试探雍正。那个时候夺嫡之争未露行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