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交换书籍不能真正的流行起来?
书籍,的书,图书为什么交换书籍不能真正的流行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交换书籍不能真正的流行起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书籍也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如果我们互相交换手中的书籍,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本书。交换书籍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资源共享、绿色环保的行为,可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为有诸多因素的限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书君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运作成本的问题。交换书籍需要一定的场地,或者也需要一个平台来促成,同时需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来做这件事,这就产生了运作成本,谁来提供场地或平台?谁来操作?况且“书籍交换”这个事是不盈利的,属于公益性事业,商人恐怕不会去做,只能交由政府或者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去做,而我国的非盈利性组织在这方面还是短板。南京市就建了一个“交换图书馆”, 这个大型的“交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读者可拿一本自己看过的书,送到特定区域,然后再从别人看过的书中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带走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共享文化资源,延伸阅读情感。这肯定是政府出资打造的,也算是回馈纳税人,倡导全民阅读的良好形式。但这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因为每个地区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交换图书馆”的模式,也不是所有城市的政府都有能力去建“交换图书馆”。
另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信任的问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书君也参加过学校社团举办的读书会等活动,大家每人拿书出来分享,也可以与别的同学互换,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而且想法比较单纯,所以在这个“小圈子里”,基本不存在信任问题。但是进入社会中就不一样了,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所以做事情必须建立严格的信任机制,要收取押金,进行身份登记,要立规矩,以防止对图书的损坏,保证爱惜图书,按时归还等,可是也许采取了这么多措施,依然不能阻止违约事件的发生。上世纪60年代,欧洲兴起了“图书漂流活动”, 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在进入中国后,却出现了信任危机的困扰,上海普陀区推出的“图书漂流”活动,第一批“放漂”的图书就有两万余册,加上社会捐赠的图书,图书册数已突破十万,但循环率仅为30%,一些回漂的书上还留下了读者不文明的印痕,有的书内被笔划过,有的还缺了页。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互不信任的怪圈。
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有书君认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那就是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偏低,尤其是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更低。本身对阅读“不感冒”,所以“交换书籍”更不可能流行起来。
其实,有书君还是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籍,各位看官可以留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书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还有手写信件进行邮寄的吗?几乎已经绝种了呢。“交换书籍”跟寄信件,就有很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被时代所淘汰了!
而且,现在网购如此方便快捷,京东、当当、亚马逊,想逛哪里逛哪里,根本不用出门去书店买,又省时又省力。
其次,现在电子书也是市场供应很丰富。比起纸质书,买电子书看,既便于携带又不怎么占用实体空间,上下班的地铁拿个Kindle或者直接用手机app看书,既利用了碎片时间,又学习了知识。
最后,城市图书馆藏书丰富,你不买纸质书和电子书,还可以去图书馆免费借书回来看。所以根本没必要自己买本书去跟人交换哇。
总之,就是“交换书籍”的需求,已经被时代给淘汰了。
但是,现在我们太容易得到属于自己的书了,并不见得你就比以前书籍缺乏的年代看的书多。
希望我们大伙儿,都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看看书呢(想打自己脸,买了好几本新书,还没翻开仔细看)。读书是对自己最便宜最容易达到的投资啦。共勉。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自己所保存的书籍,基本都是自己平时所爱好或珍藏的。所以,一般舍不得拿出去跟别人交换。而有些自己读过看过的书籍 ,自己认为不需要了,人家也未必有用。因此,书籍的交换与交流,流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