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
黛玉,宝玉,宝钗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无完人,谁无过错? 这也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红楼梦》中的人物之所以真实可信,就是《红楼梦》中没有完人。林黛玉也不例外。
书中多次对林黛玉提出批评,有袭人嫌弃林黛玉懒的,有湘云指责黛玉小性好辖制宝玉,好嫉妒吃醋的,也有黛玉自我批评的,但我以为这些都做不得数。袭人和湘云的嫌弃是站在金玉良缘的高度上,贬黛扬钗,有很多臆想的成分,而自我批评也常常落于过于苛责的窠臼,但作者的评判和黛玉身边所大丫头紫鹃的说法却应该是公正的。
第五回,薛宝钗选秀进京,入住贾府,年岁不大,却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与她相比,黛玉就显得“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在小丫头们的心中不及宝钗,黛玉因此“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这是作者对年少时的黛玉的批评,指出了黛玉的几个毛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斤斤计较。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年仅七岁,又是孤身一人,难免心中敏感多疑,这也是女孩子由单纯到成热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果林黛玉一开始就表现的十分完美,那样反倒不可信。
对林黛玉的批评还有一次是借紫鹃的口,清虚观打醮以后,林黛玉介意金玉良缘,再一次与宝玉角口,但心中也自后悔,紫鹃度其意,乃劝道:
“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别人不知宝玉那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的。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
黛玉正因为这一些缺点,才让许多读者觉得是一个可亲可近的人,若真是完美的如天上的神仙,也只能敬着他畏着她了,哪里还敢喜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提得好,涉及到应该怎么阅读《红楼梦》。
我对此有一些不成体系的想法,一条一条写吧。
1.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如果指的是从书里找出一些对林黛玉的负面评价,那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
准确地说,这些评价很多时候只能说是描述事实,算不上褒奖也算不上批评。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姑且把这些都算是批评吧。这些“批评”,有的是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说出,有的是书中的第三方“旁白”。
通过人物之口说出的,前面很多答主都举了例子。比如袭人告诉史湘云,黛玉一年只做了一个香袋;比如小红对坠儿说黛玉嘴里爱刻薄人;比如史湘云说某个小旦像黛玉,过后自己对宝玉发脾气,暗指黛玉小性爱生气……等等。有心细挖的话,也许可以挖出“不胜枚举”的例子。
通过书中“旁白”表达的,莫过于这一段最直接:
……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怎么样?拿宝钗跟黛玉比,前者都是褒义词,后者都是贬义词,而且有客观描述(小丫头子们多爱跟宝钗玩),有心理活动(黛玉小气不忿,宝钗大度不觉),再加上一句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宝钗和黛玉谁好谁差,是不是高下立判?曹雪芹的态度,是不是跃然纸上?黛玉就是比不上宝钗嘛!
然而,真要这么做阅读理解题的话,恐怕会得零分的。
2.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善用各种写作技巧,“天下第一奇书”《红楼梦》就更是不可能浅白得一眼看透。“假作真时真亦假”,风月宝鉴要看反面,书中其实早有提示,阅读时不能光看表面啊!
《红楼梦》的神奇,大家都能直观感觉到的就是,明明书里很多地方看起来自相矛盾,可是总体阅读感觉就是处处埋伏笔,样样有暗示,仿佛那些矛盾不是bug而是线索。还有,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不同的人总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要不然哪来什么黛粉钗粉之别),但是总体的倾向和思想,却基本上不会有异议(比如宝黛之间的倾心相恋,以及作者对此持支持态度)。
不要怀疑自己的感觉。一部文学巨著之所以能成为巨著,肯定跟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能够被读者准确接收有关系。所以,曹公爱黛玉,尊黛玉,视宝黛爱情的不能善终为一曲悲歌,这是没有疑问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红楼梦》里还有那么多对黛玉的“批评”呢?
3.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明褒暗贬,相对应的就是明贬暗褒。有一种阅读技巧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种爱之深叫做自家的孩子自己骂,有一种底气叫做自黑。
《红楼梦》里借助他人之口对黛玉的批评,前面不少答主都分析了,很多都算不上批评,或者只是别人不了解黛玉所产生的误解。但书中有没有对这些误解进行澄清呢?我印象中是没有。
比如黛玉被说得最多的缺点,一是嘴巴厉害爱损人,二是小性儿。就连最贴心的紫鹃都亲口对黛玉说,她是太浮躁、太小性了,仗着宝玉对她好,就歪派宝玉。
连紫鹃都这么说了,黛玉的小性是板上钉钉了吧?而且她也没有反驳,不就默认了嘛。
问题是,假如黛玉真的小性,她怎么会不反驳?紫鹃说到底只是她的丫鬟,这样说她是很不敬的,黛玉生气是完全应该的。就算黛玉只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就像平时老跟宝玉闹别扭一样,紫鹃跟她也够亲近了,她也完全可以对紫鹃发脾气啊。
但黛玉没有,说明她听进去了。如果真的小性,如果真的看不起下人,她不会听进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
宝钗忘情坐在宝玉身边绣鸳鸯,黛玉让湘云一起来看,湘云顾念宝钗平时对她好,故意拉着黛玉离开,黛玉也只是“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如果黛玉真的爱损人,如何肯放过这个奚落宝钗的机会?
贾母喜欢宝琴,连宝钗都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湘云又暗示真正吃醋的会是黛玉,连宝玉都认为黛玉真的会这样,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连最了解黛玉的宝玉都看走眼,黛玉真的很小气吗?
更不用说宝钗劝慰了黛玉几句,黛玉就诚心诚意地向她道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