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吃尽了现代火器(火铳等)的苦头,立国后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火器,清朝,到了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吃尽了现代火器(火铳等)的苦头,立国后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吃尽了现代火器(火铳等)的苦头,立国后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提法有错误。实际情况是,在清军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就已经是清军的火器吊打明军了。
在1623年,努尔哈赤就已经规定每一个100人出战,都要有45支火枪和2辆盾车,以及2门火炮。八旗军的火器装备率比明军都要高。在大凌河战役,明军援军数万人在小凌河列阵,明军铅子如雹,矢如雨霰,火力极强,皇太极下令,发大炮火箭毁其营,此战明军全军覆没。
到了辽阳战役,有一个战斗非常突出,700名八旗军火器手与1000名明军火器手对决。明军火器手在远距离就释放枪炮。但是八旗火器手坚持到30米以内,才开火,而且不是轮放,而是700人齐射,结果一个齐射以后,1000明军,就只活下来7个人。
八旗军打辽阳,还出动了4000专门的炮兵,配备90门大炮。训练严格,军法严酷,赏金极高。史称“一等炮手赏银八十两,二等炮手赏银五十两,临战打仗极为勇敢。
到了松锦大战,八旗军乌真超哈炮兵部队与明军发生了东亚战争史上最大的炮击战,清军一次出动40多门重型红衣大炮,锦州明军守将祖大寿表示:明军无法抵挡“四十余红衣之威。最后,明军战败,清军俘虏红衣大炮5门,大将军炮146门。
在关外作战的时候,八旗军除了在宁远吃了一次火器的亏,在其他战斗基本都是八旗军火器部队碾压明军火器部队。八旗骑射只是这个部队特点的一个方面,火器也一样吊打明军。
就是,很多投降的明军火器手一到了清军,都会战斗力倍增,主要原因就是,赏金极高,达到几十两白银,军法严酷,训练严格。
崇祯晚期辽东巡抚黎玉田的痛苦总结说: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本身的确有点片面,大清国立国以后不是没有发展火器,甚至还设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只不过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忽略了火器升级和战法战术,发展力度不大,没能与时代接轨。清朝政府军对抗洋人绝不是单纯用的大刀长矛,甚至和农民军太平天国交战也广泛运用了火枪和火炮。大家对清朝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感觉,可能是义和团对抗洋枪队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客观的讲,清朝的火器的确明显落后于世界潮流。究其原因:
第一:科研环境所致。在闭关锁国的国策和八股取士的人才培养机制下,不单是军事装备研发方面,整个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崛起,力学,数学,化学等近代自然学科学科开始蓬勃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火器的研制。而中国却一味的追求人民的顺服,用僵化的八股取士来选拨人才,那些对自然科学有帮助的领域往往被视为“奇淫技巧”,只有熟练工匠,没有研发型的科学人才,科研人才也不被主流社会所尊重。
第二: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时间屏蔽了外来威胁。加之周边的属国,诸如朝鲜、越南、缅甸等等,都是更贫弱的国家,不值一提;《尼布楚条约》稳住了沙俄,而且,当时沙俄的扩张方向是西方的出海口(波罗的海和黑海);清朝几次发生的边疆部落叛乱也都是技术落后的少数民族队伍,手头的火器应对这些叛乱已经绰绰有余;另外就是白莲教这类的汉族民间武装,打打杀杀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大清国的战争危机感不是很强,缺乏发展火器发展动力。
不过,清朝也不是缺乏危机感,大清国的危机感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统治的不自信(不带民族歧视哦)和对汉人的防备与压制。于是有了第三点。
第三:清朝是中国中央集权的顶峰,“朕即朝廷”,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还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儿。因为,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
如果大力发展火器,那么,大清身为游牧民族的彪悍体格和矫健的身手,在火器面前的优势一下子就不明显了,努尔哈赤就是红夷大炮炸死的,或许满人还是有一定的阴影。
而且,如果用刀枪骑马打仗,需要在专业的指导下从小训练,一般的汉人往往不具备这个条件;然而运用火器,几周的时间就能掌握,如果火器在汉人中间广泛流传,满族的骑射和近距离砍杀优势将不复存在。清军线式战术训练
出于维稳需要,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前,只有八旗军队才可以使用先进的火器,而汉人军队基本接触不到火器。
所以,清朝军队装备可不单纯是大刀长矛,只是在眼界与私心的影响下,忽视了火器的研制与更新,同时忽视了火器战术的运用,没有研究出欧洲那种完备的战法、战术,没能与世界接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或许是受了后世的影响吧,觉得在对列强的战争中火器落后于人,才会认为清朝吃够了明朝火器的苦头,为什么没有发展火器。
事实上,清朝的火器是有所发展的。
后金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当政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的制造,仿照火器了,到了清军入关时期,清军的火器则是完全压着明军打了,所以清军的火器一直到满清建国的初期,都还是很强大的。
到了被称作“千古一帝”的被誉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康熙时期,火器才被一定程度的压制,例如清朝“机关枪”发明者曾被康熙流放到沈阳戴梓自此火器发展渐趋停顿了。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
在三藩之乱中,反叛的汉族武装装备的火器使康熙认识到,火器是可以抵销弓马娴熟的优势的,一旦汉人再度反叛,人数极少的八旗军恐怕是无法抵挡的,所以就渐渐的对火器进行了压制,但也还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所记载的制式火炮都有85种,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大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制式武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