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最低估价450W,现为何如此贵重?
光绪,银元,元宝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最低估价450W,现为何如此贵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最低估价450W,现为何如此贵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有几种,第二有没有价值450万以上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内容很大,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主币有如下几个大品种,第一是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一两,简称广东双龙,据说是慈禧太后70大寿所铸,铸造10枚,现存世所知的有4枚,下图图一图二这枚广东双龙是前几年1700万成交的。被浙江义乌大藏家张某所购得。第二是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七钱三分,因英文跟字面写反了,简称广东七三反版,属于样币性质,极奇稀少,2018年诚轩秋拍拍了一枚P盒66+的七三反版成交价是332万,被江浙一带一家叫永安博物馆的拍走了,现展示于博物馆内,有空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图三图四可见!第三是广东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也因英文跟字面写反了,简称广东二反版,属于样币性质,极奇稀少,相对来说比七三反版还要少一点。2018年秋拍拍了一套广东七二反版,目前能凑成套的已知的仅两套,国内第一次拍成套的,最终以8682500成交,可喜可贺,图五图六可见!前面三种都是顶级大珍,存世罕见。第四种就是普通的广东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英文跟字面调正,属于流通币,存世量大,一般容易得到,普通品相就是三四千元一枚,图七可见!希望对老铁们有帮助,喜欢的关注一下小编,我愿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言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银元一直是钱币收藏市场的硬通货,目前还是以袁大头,孙小头,船洋与川洋为主流,清代光绪元宝龙洋所占的比例却不高,从清代铸币历史来看,存世量颇大的是各省铜元,而银元却少之又少,所以市场价普遍上涨就不为过,而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很低估价是450W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广东光绪元宝是清末出现很早的银元,但大面值七三反版的存世不多
清代嘉庆晚期经过白莲教与天理教等农民起义后就开始走向衰败,当时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却把广东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这也是使得该地能够接触外来文化便捷于其它各省 ,同时面对当时国内被洋银充诉的混乱现象,广东钱局的设立宣告了中国仿西式银元的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七三版系列银元,开创了中国钱币的新局面,这实属不易。但由于当时还处于摸索阶段,该银元产生的数量却不多,主要是由于:
“机器尚未全开,工匠亦未募足,而且诸少熟手”。
2010年12月,一套七三反版的全套银元由美国邦迪尼奥公司(Ponterio)在香港以47.5万美元拍出,再加上百分之15手续费后总价超过了363万元。你说贵重吗?
广东寿字光绪元宝开创了我国机制纪念币的先河
现在的古玩市场经常会发现大量的仿广东寿字光绪元宝,其实想想这么贵重的银元哪会平白无故的白菜价。而寿字光绪元宝是我国第一枚官方铸造的机制纪念币,它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大清一统”、“天子万年”等方孔币形式的吉祥语或龙凤图案的纪念币,币的正面采用了正式的银元图案,后面采用了吉祥图案,也宣告了用机制币替代方孔币作为纪念币的开始。
当时传说此寿字光绪元宝是朝廷大臣刚毅为了巴结慈禧特意定制,而有的则传说故意臆造。但此币在铸造不久后,中日甲午战争拉开了序幕,清军在朝鲜失利后,日军跨过鸭绿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该币目前存世量只有十来枚,除了李伟先生与施嘉干分别把旧藏了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外,其余全部散落内外各地,你说贵重吗?
结束语
总之,广东省造的光绪元宝确实贵重,因为该省当时在清代闭关锁国的阶段就开始效仿西方铸造了国内特色的银元,同时也是开具了国产机制纪念银元的先河,如今由于这两种光绪元宝存世量少,估价到450W实属正常,所以非常珍贵,希望上述观点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各位银元爱好者继续发表不同意见,谢谢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图文不相符,您问的是“广东省造光绪元宝”最低估价450W,下图配的是“云南省造光绪元宝”。
不管是“云南光绪元宝”还是“广东光绪元宝”,论成交价如果能到450W,那个机遇可能在四百五十万分之一。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随随便便给个估价几百万非常常见,估价是估价,不是成交价,真正价值体现是在以往的成交价格。
绝大部分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成交的价格在一两千元一枚。
估价再高有P用。估计只是仅供参考的,毫无凭据的估价,就是一个笑话。
以我的能力,也是能简要的这样说说,如果回答错误请大师指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外有天,民藏是海,民间才是大洋。
藏龙卧虎山林中,国宝名器民间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呆在书纸间。
"书上得来终觉浅,实知此事躬身行"。
上一篇:上联:曲,如何对下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