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晚清只进口武器而不改变体制?
武器,清朝,体制为什么晚清只进口武器而不改变体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晚清只进口武器而不改变体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晚清不止是在进口武器,也一直试图在生产武器,至于体制,清朝也一直在进行改变,只不过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一切都白扯。
先说武器方面,在自己武器落后的情况下,积极进口武器,是最清醒的表现,清朝在前期一直在进口武器,只不过在甲午海战前的几年,放弃了进口军舰,致使甲午海战的时候失利。
另外,清军也一直试图在制造军舰这样的重军工业产品,曾经有一道题说为什么晚清能生产出军舰,而民国却造不出,史论纵横用民国工业黄金十年来说明民国的工业发展,并且否定清朝会生产军舰,结果被实力打脸,清朝不仅造成了军舰,而且还挺先进的,估计成本应该比进口的高。
清朝真的没有改变体制吗?
其实,清朝一直在变,试图变得适应社会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改革军制,地方团练组织,湘军、淮军产生,甲午战败中,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八国联军侵华后,编练北洋新军,并且在全国推广开来。
从政治体制来看,很多人都知道1898年维新 变法失败,中国彻底放弃了最后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但是却不知道。1901年清政府进行了一场比戊戌变法内容更深刻的清末新政,而其中主导变法的就是那些在戊戌变法中激烈反对的人,正是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可以说,辛丑条约签订后创立的清朝新军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但是清朝却无法彻底掌控,这就是体制变了,然而政府却失去了对军队控制的基础,说到底,还是封建社会性质的清政府无法统领一支现代化思想的新军。
想要彻底进步,首先就是推翻清政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在16世纪前的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傲视全球的,我们一直是四夷来朝的天朝上国。晚清,在被迫卷入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时候,朝野上下没有谁对自己的走向,对世界的大势有十分清醒的认知——知人者,自知者明。大中华这个当口,既不知人,又不自知。简直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哈!那啥,你们流氓凭嘛打我们呀!我们不就是,不愿意与你们交往么?拜托了,就是谈恋爱都是两厢情愿才成,那能强买强卖呢?啥,商业自由乃天赋人权?屁,人权是个什么东东?有种你来打我呀,再打呀。
鸡同鸭讲的情况下,只能打了。打来打去,发现,我们这边不堪一击,那啥,难道是对方武器太好?简直了,肯定是武器的原因。我们这边高级,他们那边低级,我们发展的是高大上的思想,他们只会低小下的手工,草,如此情势下,购买洋枪洋炮,师夷长技以救时很容易成为共识,但对于长期浸淫在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们来说,没有几个人能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与改变体制的重要性。
曾国藩等洋务运动的大佬们不明白,在政治体制、文体模式、社会心态等方面没有发生相应改变的情况下,单纯器物层面的改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即使汲取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精华的冯桂芬,仍无法忘怀中国传统,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文化思潮依然不屑一顾,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认识较冯深刻些的郑应观,虽然隐约感知到只有解决“体”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议院制度,可一旦涉及到中西文化冲突,他同样强调要“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可见,即使没有以倭仁为代表的守旧派的阻挠,睁眼看世界的时代精英们也没有想要改变中国的传统体制。
这里就需要提一下郭嵩焘了。老郭比一般人看得深想得远。他倒是认为仅仅从器物方面向西方学习远远不够,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学习。但他不二,并没有激进地要求清政府即速改弦易辙,效法西洋政体。在他看来,中国政治经过三千年的运作,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侵蚀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还是政治制度,一旦与原有观念发生冲突,就会被视为离经叛道,导致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都非常困难。一句话,以中国之人心风俗,以中国士大夫之无识,以秦汉以来政教之流败与深厚,垂三百年而始有振兴之望。
为嘛三百年呢?他给算了一笔细账,他说,武器、制造业,如果顺利,也许三五十年勉强能成,但是政治制度的改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铸,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起来,怎么也得三百年哈。
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辛亥革命倒是推翻了皇帝、设立了议院、共了和,可谓是彻底改变了体制,结果又如何呢?一句话,你以为你想体,就能体呢?如果把体比喻成船,把社会各条件比喻成水位。你以为,你从国外买来一艘船,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你就能小船儿荡悠悠么?你是浪悠悠。浪里格浪。
蠢是一样的。
激进主义者认为,晚清不改变体制是一件很愚蠢的、甚至是不可容忍的事情,可在当时,官僚士大夫们所选择的也是他们所能摸到的最佳过河线路。
问题的另一面呢?激进人士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良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美好制度居然认为不需要准备前置条件,要全部推翻重来,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同样也是很愚蠢的。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钟摆式的,不是从这一极,摆到哪一极,就是从哪一极,摆到这一极。像日本那样,日拱一卒的精进方式,中国是没有的。中国要么就是睡死过去,要么就是夜游症发作,隔着三十三层的高楼,就眼也不眨地跳下去了。悲哀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季我努学社社长 历史学者范国平
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晚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所以就重视武器的进口,并且发展到自己生产西式的武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对于西方武器就非常重视,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尤其是淮军的李鸿章,特别重视西方的武器。清朝为此还专门建立了洋枪队。当然太平军对于西方枪炮也很重视。李秀成就很喜欢使用西方的武器。这个原因再简单不过,在西方的枪炮面前大刀长矛根本没啥作用。不等你冲上来,人家就把你撂倒了,炸碎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