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阅读如何才能有用?
自己的,一本书,知识阅读如何才能有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孩子语文成绩班级第一,就是看得书多,3个方法做到有效阅读
我是一位常年“驻守”在小学高段的语文老师,小学高段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最让我“担心”的问题———“阅读”能力不足。“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性的能力,在今天的学业环境中尤为重要!那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成了老师们最头痛的问题。
今天在这里要先和大家讨论的,是“阅读”能力不足背后最大的原因之一——课外的有效阅读不充分。
“有效”阅读,换句话说叫“读之能记,记之有用”。它直接影响孩子在平时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训练———而这两者,都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当然,我并不反对崇尚兴趣阅读的做法,但只凭借兴趣去阅读,在今天小学语文广度与深度与日俱增的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阅读呢?
我们学校的黄马福校长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要给孩子的阅读设上限,但我们一定要帮孩子把握住阅读的“下限”。现如今市面上的书籍非常丰富,但质量也良莠不齐,把握下限成了有效阅读的第一前提。
有效阅读不能“只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与“思”一定要结合,很多孩子看书只是在“看情节”,这就是一种给大家消磨时光的做法了。那么,在此给大家提供几个训练有效阅读的方法。
一、“看书”加“读书”。看与读是有本质不同的,好书往往在语言上有独创之处,你先“看”,这些好文字就从情节里被忽视了,所以,有意识地轻读出声,我在情绪激动时反复读上几遍,将人物的语言、行为或气氛烘托的绝妙场景大声读出来,会非常强烈地加强你对文字的识记!识记一旦达到积累量,就会影响你的语感!这是巨大的财富!
二、读与记结合。只看当然不够,除了“读”,还要记。一本书情节是吸引人思考的“药引”,但为了营造情节,作者往往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知识才是书本里的宝藏!比如,故事的年代、背景、隐喻、典故等。即使你读武侠小说,也能从情节之外补充许多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远比情节更主要,需要你有效说记!把这些知识整理一下,记录下来(不一定用笔记,而是有意识地识记),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三、读与论的结合。这一点需要群体的力量,可以是学长、同伴,当你们共读一本好书后,进行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探讨、争论,是读书后最美妙的“复习”!书里的共鸣你可以说,不解也可以聊,更主要的是,书里有很有深度的思维能在讨论里延伸。比如一些书里的哲思,比如一些逻辑的推断,比如一些人物的看法和做法———这些都是可以拿上来大家说一说的!学长如果能在这样的过程里起到一个引导和深入的催化作用,一本书读后的收获会放大好几倍!而且通过这些讨论的问题,你的阅读思维也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大大增强!
当然,有效阅读要比普通的浅度阅读要更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这是非常值得的!另外,阅读如减肥———贵在坚持,才有成效!希望广大的学生和学长一起,有效阅读,读之能记,记之有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微头条最近引用了钱钟书先生一句名言: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字,上了印刷品的当。
大家都知道书是好东西,那怎么才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怎么才能越读越快,怎么才能避免跌入“知识陷阱”?
01为了赶超日韩平均读书水平,我针对“阅读”列了书单
作为大学之前只读教科书的“文盲”,我大学毕业后突然后悔读书太少,专业书也学得不求甚解。于是我决定改变,列了书单,书名、作者、个人评语分别如下: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 (传播近80年的一本阅读经典书)
《洋葱阅读法》彭小六 著 (教初学者如何轻松跻身阅读达人)
《如何高效阅读》【美】彼得·孔普 著 (速读是现代人必备技能,给你多种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过目不忘读书法》【日】桦泽紫苑 著 (“日本最懂网络的精神科医生”教你如何科学地读书、选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樊登 著 (教你读懂书,为讲书做准备)
《超级阅读术》【日】斋藤孝 著 (多快好省精,明治大学教授教你读书,令人如沐春风)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著 (拆书帮创始人的读书之道,与时俱进)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胡雅茹 著 (台湾畅销书作家教你如何绘制可视性超棒的思维导图)
我已读完前三本和最后一本,其余几本随便翻了翻,总结了一些心得。
我发现,不管读者读完书成效如何,这些书的作者都成了读书达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共性的东西值得探索。
02达人作者们都曾在短时间内攻读感兴趣的好书
本标题信息量较大。
首先,“短时间内”意味着,某小说家拜读其它文学书,不会2个月过去,开头章节都快忘了还没读完;秋叶老师为了完成一个优秀论文,读论文方法论的书,论文的deadline本身不会允许他“细嚼慢咽”读上一个月;而赵周老师的拆书帮遇到一本上新的书,也不会让读者都等急了,还没完成思维导图。
因为,人的兴趣维持需要热度,“打铁要趁三分热”。此外,现在对效率要求很高,很多情况不允许太慢。
其次,“攻读”意味着作者运用了一些“独家武功”破解难题。这些武功秘笈很多,其它作者方法各有千秋,只要熟练掌握其中一两种就可脱胎换骨。
但要活学活用,比如《如何高效阅读》(【美】彼得·孔普 著)教你运用“Z形手动法”实现一目三行,这时就不宜生搬硬套。虽然克林顿能做到,但你未必能马上实现。
因为他读的是白宫公文,这些公文他一天到晚地看,熟练无比,一只眼也能一目三行,而你读书不多,或者读的是稍难的专业书,这时踏踏实实一行一行读,不仅可以循序渐进,而且不至于破坏兴趣。
还有,“感兴趣”太重要了。琼瑶喜欢读经典诗词文学,杨振宁偏爱量子力学,秋叶老师青睐个人成长类书籍,樊登老师各种书都喜欢读。你看,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一样,造诣也不同。
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博览群书,而是说,尤其在刚开始涉猎和大量读书后,这点尤其重要。前者为了不破坏读书的“胃口”,后者为了执着于某个领域深耕。
同时,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深耕者,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尽可能拓宽知识领域,避免变成“某个方面的伪专家”,跌入“知识陷阱”。补充一下,“知识陷阱”指因为自认为太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不去突破而造成的知识遮蔽。
上一篇:四场红包雨大家都抢了多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