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自己?
你的,的人,才会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自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面两步是一个过程、一个铺垫,最终是要让你彰显你的个性,活出你的自我,把你内在的生命力、你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你所做的事情、你所努力的方向,都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你的人生价值才会建立起来,你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你自己喜欢、你自己需要,尽管你很勤劳也很能干,你能不能打开局面?你创业能不能成功?
众:不能。
师:既然你要创业,你要打开市场,你要让大家接受你,你所做的事情就必须是大家需要、对大家有益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你创业、开拓市场才会成功。
但是现在的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不像传统教育,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奉献、包容、忍让。
现在的教育是告诉人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好象我听了你的,包容了你,忍让了你,我就没有个性,就不如你,输给你了。
大家将来毕业了,到社会上去工作、创业,不要太张扬,也不要太追求个性化,要学会放弃自我,站在老板的立场、市场的需求去考虑问题。
其实,任何时候都应该这样。例如你现在为人子女,就要站在父母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你在学校读书,就要站在老师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只有把这堂课学好了,将来你到社会上工作、创业,才能把第二堂课学好,你工作才会顺利,创业才能成功。最后,你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你的自我才会彰显。
前面两步是一个过程、一个铺垫,最终是要让你彰显你的个性,活出你的自我,把你内在的生命力、你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如果你不能为了你的理想、你的目标去努力,去流血、流汗,委屈求全、忍辱负重,那么你的理想、你的目标是不会忠于你、回报你的。
你能为你的理想或者你的欲望付出多少,你的理想、欲望就会回报你多少。你忠于它多少,它就忠于你多少。 什么叫做理想?什么叫做欲望?欲望完全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仅仅是为自己而努力。
只有建立在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的基础上的追求,才叫做理想,才叫做志向,用我们佛家的话来讲,就叫发愿、发菩提心。很多人说他创业多年了,一直都没有成功。我说你是怎么努力的?你创业的项目是什么?
他说我都是做一些我喜欢做的事情、我需要的事情。我一听,就知道他的根本出了问题,出发点错了,所以尽管他努力了多年,钱花光了,精力耗尽了,也没有成功。
所以你们要问问自己:我努力的、追求的,是理想还是欲望?我是否了解这个社会、了解市场?如果你们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搞明白了,相信将来你们进入社会创业,成功就不难了。
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都是了解了市场,针对市场需求来创业的,所以他们成功了。社会、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公平的。所谓的不公平,是从现象上看似乎不公平,但从隐态的因果来看,还是公平的。
例如出生,为什么有人投胎到帝王将相之家,而你却投胎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例如我就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但是我很快就悟到了为什么,因为我的人生成长需要这堂课,这条路更适合我成长。
为什么我会选择在一个大山沟里建寺,而不是在首都或者省会城市呢?这说明我的成长需要这个环境。所以我的心态调平了,很欢喜地接受了。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时,我们对遭遇的一切就能欣然接受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个世界就没有看不惯的人,也没有看不惯的事,没有不能接受的人,也没有不能接受的事。
所以人要学会经常换角度、换思维方式,这样就会活得轻松,没有过不去的人和事。当一个人制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之后,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努力。
如果你的人生还没有目标,你还没有立下志向,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高度、没有方向。如果你有了志向、有了方向,人生有了定位,但是不去努力,那你的人生就没有广度。
立志使我们的人生有了高度,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和愿望使我们的人生有了广度,深入地观察、思考、静虑和总结使我们的人生有了深度。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791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让你受益终生的内圣外王之道。
古人教导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在的事业完成,构成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诚意,诚意而后正心,正心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宜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致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