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良知,先生,自己的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字守仁,明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理论家。杨明心学的创始人。其一生世功赫赫,封侯赠伯,官居一品。他平叛戡乱,讲学授道。是儒家集大成者“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人物。
王阳明生活的年代,是汉政权中兴的时代。两宋以来,汉民族对异族的刼掠,总是抱着隐忍的态度 其血性,已逐渐磨灭。明帝国的建立,让汉民族恢复了丝丝血性。但是士大夫们深受儒,释,道中清静退隐思想的影响。遇小事,总爱谈清弄玄,遇大事,则一团慌乱毫无主张。王阳明深感其弊,于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他这个知行合一,并不是知在前行在后,而是知中有行,行中含知。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知。皆不是理想的状态。只有知且行,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让王阳明成为理论家和实干家。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功业。而在知行合一中的致良知,是王阳明对人心本善的肯定。良知是至善的。他说:“至善是心之本体”。从而肯定了人人皆具良知。也就为阳明心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阳明心学是建立在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基础之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良知就是道,就是慈悲心,就是仁,致良知就是守住我们心中的善为善去恶,不忘初心,一以贯之,付诸实践,知行合一才能从实践中印证真理,明白是非,从而达到儒家修心成圣的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王阳明的心学吧,前一句我上高中的理解就是所认识的知识和行动要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成功,后一句不知道。干什么事都有遵从内心,从内心深处找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付诸行动,付出行动中遇到累了,说明在走上坡路,咬咬牙坚持你会发现新大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天地万物,道法自然!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明心见性,顺着心的方向,知行合一!
所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强调真正的“知”,知行一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的知指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感化人,唤醒人内在的良心从而去做好的事,我认为知行合一换个理解方式,可理解为教化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方法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感谢邀请。
王阳明不熟,也没翻阅很多资料去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人也都揣摩解释过了
同时任何人都没法完完全全理解王阳明说这句话的心境,因为我们不是他,只能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认知坐标体系结合王阳明先生留传后世的只言片语给予解释。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很明显的逻辑关系,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达到良知或者说获得很多良知的境界。接下来就得一步一步解释关键词。
知行合一的“知”,可理解为明白某一道理,知晓内心,或者顿悟某些东西。“行”就是实际行动,践行,“合一”强调的是一致性,而非同时性。“良知”人所不虑而知,是为良知。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你就已经知道了,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本能
世间很多人内心被自己的欲望情绪所蒙蔽,眼界被一些事物表象所遮挡。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看不到自己的内心。当你看到了自己的心,明白了道理。就应该言行以此为标准,保持表里如一,这样你所获得的“知”才是真正完满的知。当你不断的明白道理,并且践行它,这样你的思想本能就多了,自然就会明辨是非,处事得当。
王阳明以此反对“先知后行”的学说,但我个人是支持先知后行的,从辨证逻辑思维出发,你的“知”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中国文化总是矛盾的,道理也是矛盾的。合适的“知”用在合适的“行”上才是正确做法,所以要先思后行,先思考这套理论在当下情境是否合适,何时可行。除非你心合乎道或者彻底的做一个出世者,没有几人能实现。并不是说唯心主义错了,而是芸芸众生我们的境界不够,唯物主义比较实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