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样的演讲才是好演讲?
听众,你的,演讲者什么样的演讲才是好演讲?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场演讲之所以能被看见,是因为它激发起了听者的“联想”和“联觉”。
先上概念:
联想:基于听到的声音语言想象出语言所描绘的画面;联觉:基于听觉信息的输入,使得人们产生五感六觉同在的类真实反应。
用语言在人脑中打造画面感是每位演讲者的必修课。在语言表达中,靠数据、图表、文字、逻辑,可以把问题说清楚,但用不了几分钟就会让听众走神,因为它无法触及情感、打动人心,固然调动了左脑更容易让人去思考、分析、判断,甚至会去质疑,如果能够唤醒人的右脑,那就会让他产生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左右脑兼顾自然会令你的演讲表达更具生命力。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构建语言的画面感呢?
1. .恰当的喻体=轻松的理解
在以下两项描述中,您认为哪个选项和精准二字更贴近呢?
A:专业的解析与详实的数据
B:切身的感受与真实的画面
也许,对于深谙内容的演讲者来说,我们会追求A选项;但对于听众来说,他们内心的精准二字却属于B选项。那么最完美的状态也许是,我们在思考内容的时候必然要遵循A,但是在分享内容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略B。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当我提到港珠澳大桥的宏伟壮阔时,必然要引用一些数据,比如:桥梁工程部分的用钢量重达42.5万吨;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引入这组真实精准的数据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目的是:说明这项工程宏伟壮阔,只用选项A的方式做描述,就远远不够了,我们可以试着另一种说法:桥梁工程部分的用钢量重达42.5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这相当于6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我相信对于部分伙伴来说,听到这段内容时,脑海中一定同步展现了相应的画面,但这只是部分人能有感受的,更有效的方式是,我们预先了解听众群体的生活背景或学习经历等基础信息(大致就好,了解一下就比盲讲要强),然后用他们更了解的喻体来打比方,比如我们在北京演讲,更有效的表述是:桥梁工程部分的用钢量重达42.5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这接近于十个鸟巢的建筑用钢量。
你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容易被理解,喻体很重要,恰当的喻体更重要。
2. 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化语言
在演讲中难免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也有可能是你用了而不自知),这些术语往往比较精炼,但同时也比较抽象。抽象的语言会比较枯燥,很难通俗易懂,缺乏吸引力。而具象化的语言,相对来说会更有吸引力。人的大脑发展都是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进入成年以后虽然建立了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各类专业知识储备比较有限,在演讲中中高频使用专业术语,势必会造成倾听理解困难,给你的演讲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说,你试图通过演讲让一群家庭主妇了解冰箱是怎么制冷的,下面的解释如何?
冰箱的运行原理是“由蒸发器将冰箱内的热气抽取出来”。随着热气被抽取出来,于是水蒸气携带着热气附着在蒸发器上,然后慢慢凝结成霜,从而形成绝缘体。这时,蒸发器就需要使引擎加速转动,才可以弥补由于结霜而造成的绝缘后果。
如果将上面的这些语句稍微改动一下,
你们都了解冰箱里放肉的冷冻抽屉,也都清楚冷冻抽屉里经常结霜。而且这些霜会越结越厚,最后就一定要把它清除才能保证冰箱的制冷效果。冰箱内所结成的霜就好像床上铺的毛毯,又好像房屋墙内用来绝热的石棉。一旦冰箱内的霜越来越厚,热气便越来越难以抽出来,冰箱也就越来越难以维持冰冻状态。此时,冰箱的发动机就必须要更费力气才能抽出热气。如果你的冰箱有自动除霜设备,冰箱也就能使用得更久。
3.注意节奏,给大脑构建画面的时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在演讲中是很难成立的,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去接收信息、理解信息、重构信息,最终会构建起一幅幅画面,但当我们没有给到听众足够的“声音转画面”时间,听众就会表现出一种:我知道我一直在听,但我不知道我在听什么的迷茫表情。因为他们:接收不全、理解不深、重构混乱等等。
所以在我们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留给大脑充分的加工时间。同类别信息间、重点内容前后、提问时都需要注意控制节奏、明确停顿。
首先,同类别信息间要注意停顿:
比如:“我们在某项工作中,我们要高度关注三项指标:A、B、C”。假设我们没有在ABC间通过控制节奏、放慢速度来明确区隔开它们,听众的大脑便无法分解开这个三个信息。
第二,重点内容前后均要注意停顿:
比如:“如果我们希望提高XX完成率,那必须做到的是——控制XX指数!”。在这句话中,我们强调的重点是“控制XX指数”,大脑对重点的处理,就像小朋友准备绘制一幅大作一样,要单独准备纸张,所以需要在“控制XX指数”之前控制一下节奏,留给大脑“准备纸张”的时间,讲完之后也不能立刻讲解后面的内容,要给大脑留出一个自我回顾的时间,就好像小朋友在作品完成时总要仔细端详一样。所以,重点内容要想强调到位,一定要做到前后留白。
第三,提问时也要停顿:
比如:“伙伴们,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此前没有关注过XX现象呢?”。在这句话当中,冒号前是提问的明确信号,后面是问题本身,如果希望听众能够清晰的接收问题、在你的引领下思考问题,那么必须让他们做好接受的准备,所以冒号处需要明显的停顿。而提问后,学大脑需要时间思考、构建,所以也需要一些耐心,用停顿来等候大家。
关于我是谁,需要简单介绍一下:
1、我是职业的演讲教练:可以帮你改稿子拿主意给建议做示范改PPT……讲了十年课,辅导过各种各样的演讲者、交流过各种各样的演讲主题、参与过各种各样的演讲设计,并始终热爱。
2、我是心灵与车轮上的旅行者:坚信没有丰满的输入就没有瑰丽的输出。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读过一些书、见过一些人、吃过一些苦,最终让我成为我。
期待与你建立链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一个好的演讲,就是忘掉演讲。
我们想一下,我们来听某个人演讲,我们是真的来听演讲的还是来听这个主题的,而演讲者正好是这个主题的演讲者而已,当然,除了马爸爸这样的人物,可能他的影响力比主题更吸引人,但又有多少人像他呢?
我们再看,作为一个演讲者,你要让观众看什么?看你如何演讲吗?看你穿着有多得体,长得有多帅吗?观众不傻的对吧,观众是来听这位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大伽到底是如何表达这个观点的,有什么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上一篇:肉鸽种那里有卖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