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
鸦片战争,清朝,英军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鸦片战争本身对于清朝来说,实质性的威胁触动不大,所以在帝国已经实际步入下降通道的时候,不可能轻易进行伤经动骨的大改革。
后世人在看清朝历史的时候,因为站在非常清晰的角度,所以能够一眼看出这个王朝在乾隆后期就已经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了。这个趋势在嘉庆一朝,已经基本上坐实了。但换在当时,身在局中的人往往会觉得道光时代的清朝,还不是那么差劲的。
毕竟,边境上的威胁基本上被扫除干净,内部乱局也在被弹压后没有反复迹象。这就是一个古代典型小盛世局面。但鸦片战争的突然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一点。
从整鸦片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朝都是非常被动的。英军虽然只是殖民地级别的部队,还是依靠技术优势与海上机动优势,在沿海的各个局部形成了以多打少局面。清军在战前不是准备不多,仅仅林则徐在广东一个地方准备的军火就能在清朝历史上排的上号。如果再算上浙江、江苏沿海的加强防备,那么这场战争实际上清军一边打的非常用心。
但英军巨大的技术、战略和战术优势,让清军的总动员无法发挥作用。比如很多来自内地的部队,走了几个月才匆匆赶到战场上。由于无法摸准英军下一次攻击方向,部队远道而来可能扑空,只能拆分部署。
这是清军失败的最大原因,但反过来也让清军产生了一种错觉:英军其实没有打败他的主力部队,只是利用海军优势在不断偷袭得手。
这种错觉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军除了要求香港岛这个租借地和有限的赔款外,居然没有向大清多要一点土地和赔偿。这就让清朝感到损失是可以接收的,继续打下去反而是划不来的。
既然损失其实非常有限,英军没有得寸进尺的意图,那么伤经动骨的改革就没有动力。以清朝当时的情况,统治者自己也明白,各种问题太多,持续时间太长。改革本身需要足够的钱财支撑,但帝国本身雍正的机构与既得利益团体,都不允许朝廷有足够的余额来干更大的事情。
自从宋朝有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后,统治者就对中期大改非常排斥。就怕改革没完成,就被旧问题牵连,越弄越乱。保证自身稳定,胜于一切。
这就是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没有进行改革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错觉与必然,最终酿成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经历了那两次磨难,清朝才终于明白需要改革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按照当时的普遍认识都认为鸦片战争朝廷并没有战败,只是议和,清朝还是天朝大国,没有必要向西方学习,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人们才看到中西方差距而开始维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