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给孩子报兴趣班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还是根据家长的意志报名?
孩子,兴趣,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还是根据家长的意志报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给孩子报兴趣班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还是根据家长的意志报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必须是孩子的兴趣。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兴趣才能学进去。
第二不能强迫孩子。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的附属品。
第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
如果按照你的兴趣。那是给你自己报的班。不是孩子的。记住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千万不要把你自己没有完成的强加给你的孩子。害人害己。是对孩子的伤害。不是爱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应该分情况来说吧:
正常思维: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的兴趣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会是一件很快乐轻松的事。因此,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兴趣班,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即使孩子是当初因为喜欢而选择了某个兴趣班,一段时间后,人本能的惰性也会让孩子产生厌倦。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坚定孩子的信念,帮孩子走过这段犹豫期。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做事三分钟热度,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反向思维: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确实需要按家长的意志帮孩子拿个主意。
大家是不是会听到身边有亲朋好友说过,孩子上大学后会回来报怨,“为什么当年你们不逼我学个....看看班里同学都会一样半样特长,我什么也不会,真后悔...”童年时的孩子,没有不贪玩的,有时确实需要家长来点小小的压力或“人生指导”,在成长的大方向上帮孩子“指导”个方向。
说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吧。在孩子小学时,通过咨询一些老师和身边有大点孩子的朋友后,我建议孩子报个英语班。当时孩子非常抵触,觉得自己已经上了两个艺术类特长班了,我已经够辛苦了!考虑良久,我还是坚定的把孩子送去上课了。每周上课前、上课后,我都及时和孩子交流并疏导情绪,也注意与英语班的老师沟通。因为授课方式轻松活泼,孩子很快从开始的每次上课前央求这节课可不可以不去,到几个周后,自己每次上课前早早收拾好小书包催着去上课。一路坚持下来,孩子的英语学的顺风顺水。到初二后,英语难度明显增加,孩子依然轻松拿高分,看着身边一些同学学的生无可恋的痛苦,孩子自己回来感慨道,小时候幸亏妈妈英明,坚持让我报了英语班。
综上所述,报兴趣班到底是按孩子兴趣来还是按家长意志来,有时候还真是需要区别对待。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关键点上,家长都要理智的帮助孩子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因为家长的格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嘉妈育儿经”愿和你一起分享育儿中的所思所悟,欢迎探讨、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既然是兴趣班,肯定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报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大撒把,随便孩子想报哪个就报哪个,想报几个就报几个,报了之后上几节课孩子不愿意去了,要么家长强迫,孩子哭闹,要么家长放弃让孩子继续学,白白浪费了金钱。
在报兴趣班之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兴趣班的大概内容和流程,首先是,这个兴趣班的项目是什么含义,都有哪些内容,报了名之后,需要每周抽出多长时间来学习,需要孩子付出哪些努力,克服哪些困难,都要一一解释清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着孩子去体验一两节课程,让他对这个兴趣班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感受,然后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来作出决定。
孩子做出决定之后,家长要和孩子做一些约定,比如,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要轻易放弃。遇到困难之后,可以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帮助你克服困难,我们再努力试试看。甚至可以做一些比较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和孩子签订一个“合约”,上面规定好兴趣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违反这些事项之后的小小“惩罚措施”(可以对孩子和家长同时提要求),让孩子对于“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有一些了解和尊重。
在孩子开始上兴趣班之后,家长也不要就此认为万事大吉了,除了接送之外就不管不问了。平时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兴趣班的经历,问问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了什么收获,交了什么样的新朋友,让他把上兴趣班当做一件非常有趣、快乐的事情。
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倦、反感的情绪,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交流,找出根本原因,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因为不喜欢授课老师、觉得形式枯燥,或是自己在学习中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畏难情绪。大多数情况,在家长的帮助下都能够克服。但如果孩子真对此不感兴趣,学起来也没什么效果,又非常的痛苦,就应该接受现实,尊重孩子的意愿,看看能不能换一个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兴趣班的“兴趣”到底指的是谁的兴趣呢?是孩子,亦或是父母?这个看似很可笑的提问,其实折射出了深层次的家庭教育问题。
1、家长的期望取代孩子的兴趣。有太多类似情况,比如家长小时候怀揣钢琴梦,但家庭条件不允许;家长梦想登台演出,被老师与父母一度阻拦;家长觉得学习马术有贵族气质,学习高尔夫可以接触上层社会的朋友圈……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家长花钱去实现自己梦想,忽略了孩子的兴趣,也就是打着教育的口号消费,却没有把钱花在教育上面。而很多商家恰恰抓住了当今父母的心理,将兴趣班办成了父母弥补遗憾的治疗室。
上一篇:太原一男子骑小黄车去机场,一口气喝掉所有带的啤酒,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