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有用知识?
我的,鲁迅,山海经怎样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有用知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有用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之前文章讲过如何提升阅读积累的效率,今天老师就用自己读书的一段真实经历来分享,希望给广大的同学们一点启发。
我在五年级时学到《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笔者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因此五年级时就学到了你们今天六年级课本中的课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立刻被其所吸引——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的魅力,你或许一次很难读懂,但你可以隔几年就翻出来读一次,总会有新的认知和体会,可是今天我们很多同学会认为鲁迅的文章都太“高大上”,老师家长们也不会轻易推荐鲁迅的文章给大家,我认为这种顾虑完全不必要——于是我在课外就翻阅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当然,有些是看不明白的,但有些描写鲁迅少年时的故事,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是出自《朝花夕拾》的。这篇文章文字相对易懂,配合注释,我在那个年纪就能将句意捋顺了(你们也可以的)。我当时读书时会产生几种体验:
开始,在读到“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一段时,我立刻“会心一笑”。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体验——平时称呼一个人多用敬称,可是当你对这个人产生罅隙和不满后,私底下就改变称呼了。我立刻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爱——原来鲁迅也是有常人情绪的,而且他并不避讳地将这一点写出来。那么,我以后在作文中,是不是也可以大胆大方地直面心里的那些小心思呢?
接着,读到“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一段时,我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一番情节:炎炎夏日,摊大字的保姆,缩在草席一角燥热不安的小孩……这样朴实而准确的描写,实在是对平凡人物刻画的最好方式。我明白,以后在我写文章时,就可以根据人物的身份来运用不同的语言刻画。
然后,读到“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处时,我会觉得很不顺畅。因为有一些生僻字和专有名词,加上叙述的长句,让我浏览会“卡壳”。一般这时,很多读者就会略过,或最多扫两眼来捕捉一些关键信息就过去。这样固然不影响你的阅读,也不一定会遗漏重点,但这样对于提升阅读能力而言,则没有什么帮助。我的做法是:回头去读这一段,并且是出声轻读,强迫自己一字一句读准读顺,然后再来一遍,加上顿挫和节奏。不求那种朗读效果,但一定要求自己能够读顺溜。这样,我不但锻炼了我的朗读能力,口、眼、意三者结合,而且还记下了文中的书名、典故……久而久之,我自己的语感也变强了。
再然后,读到阿长买来《山海经》这一段时,我自己也跟着激动和期待起来,恨不得也摸一本《山海经》来验证作者所写的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我的确在几年后实行了,当时为何没有这个实现条件我则忘了。
最后,读完文章我还和我的姥爷、母亲讨论一下,让他们帮我解决了几个读文中的小问题。更多的是,我讨论起了“为什么阿长买来了《山海经》,作者就立刻对她由恨转爱了?”虽然当时我的着眼点很狭小,但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逻辑性和思维的习惯是随之慢慢养成了。
这就是我一次真实的读书体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可借鉴之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