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有遗言吗?最近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孔子遗言」出土,是真实的吗?
孔子,的人,君王孔子有遗言吗?最近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孔子遗言」出土,是真实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孤证无可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部分(简介)
有关孔子言论的直接材料都可以称之为孔子遗说。
除《汉书·艺文志》中的“《论语》类文献”外,还有很多的孔子遗说散落于大量的传世典籍中。
宋代以来,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对这些孔子遗说产生怀疑,在进行了一番“辨伪”“考证”之后,原本可靠的“《论语》类文献”变得问题重重,连《论语》可信的也根本没剩下几章。
近年来,随着早期考古材料的出土,人们逐渐走出“疑古时代”。
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伪书的典型”的《孔子家语》开始“沉冤得雪”,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中的记载“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以前同样被怀疑是王肃伪作的《孔丛子》也渐渐得以“摆脱嫌疑”……
第二部分(疑问)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些孔子遗说呢?
今人为便于研究而集录孔子言论的著作很多,其中收录较全的是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先生合编的《孔子资料汇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孔子资料汇编》征引材料始于先秦,终于六朝,遍及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以及相关碑刻和出土竹、帛文献,共计129种。
何以孔子遗说如此之多?又为什么散落于众家著作当中?这就涉及到孔子遗说是如何产生和传流的问题了。
第三部分(根据)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论语》成书问题时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也是人们关于《论语》成书问题的普遍看法。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弟子盖三千焉”,在与弟子相处过程中,弟子们常常将老师的善言嘉行记录下来,这些笔记就是孔子遗说的原材料。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可见,述孔子之言是弟子们的主要“工作”,自然,记录老师言行更是“份内之事”。
据《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弟子们经常听讲有所得,便“退而记之”。
孔子有时也提醒弟子们要“识之”,即记下来。孔子晚年讲论时,还专门有弟子轮流加以笔录。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这么多的孔子遗说传流下来。
第四部分(原因)
先秦时期尤为重视长老耆旧的嘉言善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当时已享有盛誉,不仅在鲁国被尊为国老,其圣人之名也远播他国,齐景公、陈侯等都曾叹服其“圣人之智”。
弟子们的这些“孔子讲课笔记”,应该就有不少人进行传抄。
孔子的这些弟子们也常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说明问题,进行教学。
孔子去世后,儒家门庭日广,成为“世之显学”,包括《论语》《孔子家语》在内的这些孔子遗说,除了孔门弟子外,肯定也会有其他人传抄,其流传范围一定比我们想象得要广得多。
先秦时期,“百家”在争鸣的同时其实也在相互影响,而且百家学术本就一源,其他家引用孔子的言论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者,孔子弟子各有所记,有些可能不为时人传诵,但是通过师承或者其他途径传流了下来,这可能也就是《韩诗外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或者一些纬书等典籍中保留的孔子遗说的原因。
第五部分(总结)
总之,现存的孔子遗说并不像前人所怀疑的那样多是伪造,但这些孔子遗说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孔子遗说多是弟子们记录、整理的笔记,但是各弟子秉性、学问水平不同,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后人在整理传抄孔子遗说时也可能存在进行润色或者避讳等的情况,甚至是“各以巧意而为枝叶”。
我们在利用这些材料时必须加以注意。
上一篇:上联:韵律泛雅笙歌催凤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