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顿悟?
慧能,禅宗,达摩什么是顿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禅宗的各种公案中,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古怪动作,有面部的,有手部的,有足部的,有全身的,有静态的造型,有动态的行为,有微妙的姿势变化,也有剧烈的打斗运动。因为语言无法企及,只有借助于动作才能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天龙和尚用一根指头比划一下,就点化了高僧。这种拈花指月,或当头棒喝,都是在被点化者达到一定的人生积累、思想积累之后的突然感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顿悟就是人对生命,世界万事万物等有所参透和觉悟,明白世界一切事物的意义或善恶、美丑、对错,都是心境的外延【心无外物,心无外理】。明白一切情境皆由心造,摒弃妄念,自我明心见性的过程。
比如你看到一朵花,心里欢喜,觉得漂亮好看。如果当时你的心情糟糕,那花你有可能也视而不见,就算见到了,可能也会讨厌。因为一切事物之好恶美丑,先是出现在你的心里,然后意识去判定它。实际上,花还是那花,只不过你的心境转换而已。你的心智通过大脑思考之后,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主观认识内容。所以,思想是主观的,但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喜欢用主观的意愿去评判一切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希望能够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常常是对立的(心境不同)。而这种对立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每个人内心的混乱和对立。
禅宗里面有三种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客观—主观—客观】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在一切繁杂里才能照见简单,在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见脱俗,在一切喧闹中才能照见宁静。
顿悟常常是随机发生的,可能突然就从你的脑海意识里蹦出来,一下你的头脑(心智)就无邪澄明透彻,看待世界万事万物心里都是欢喜的。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观思维在其中的作用,从而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到世界万事万物。
丢弃了对世界事物的主观判断,从而用“心”看到(觉知)平日司空见惯一向无动于衷的风景、思想、乃至树叶的簌响,鸟类的呢喃,一朵云的形状,一枝花的姿态,一个音符,甚或万籁俱寂都会使你深受感动,动辄热泪盈眶。所有的鲜活的生命都能让你莫名的感动。
顿悟之后,万物突然有灵了。。。顿悟之前,你和“真相”之间隔着“妄念”。
我是思变,爱哲学,喜思考,善思辨。如果看完对你有些许帮助,记得留言点个赞呗,帮助别人,成全自己。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是顿悟?
顿悟、开悟,这些词语最早来源于宗教修行中表法的述语。意思是一个人得到了智慧,得到世间人最需要的大智慧和理解力,感悟力。等等这种觉受和观察到一切事物奥秘的境界。
现在人们常常借用这些词语来指一个人处理事情头脑清析,有知识和有能力等的知识境界,随着时代的演变,成了这个意思。这是最常见的意思。
一、顿悟一词的原生态含义
顿悟,在佛教、道教中常常见到,意思就是一个人从平凡的人生境界中脱颖而出,鲤鱼跳龙门,突然演变平凡的本性,成就了无上大道功德。成就了大智慧力,这个意思。
顿悟是由渐悟慢慢积累而来,并不是豁然开朗,突然得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积累知识与经验的成功,不是那么一回事。顿悟好比树上长的果子,必然要经历岁月长久时间的风吹雨打、各种条件下的磨励,才能成熟。
二、顿悟法门是六祖所传。他说,什么是顿悟呢?就是从我们戒除淫欲之心开始修起。直接了当,进入菩萨成就的法门。不过这个法门,实在是上根利智之人,才能理解成就的。一般之人无法受持。
一个人从这一点悟了道,就可以成就一切功德。六祖说,这个说法可能绝大部分人不会相信的。因为这个问题很深,是属于最秘密的修行要点。直接是转化身心的着要的杀手锏,致命问题。
正因为这个标准太高,一般人是无法受持的。
所以,十方圣贤菩萨,才传出了渐修的法门。就是慢慢从一些小毛病开始,改正我们的错误。这个就是渐修法门。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由绝大部分资质不同的人都来参与进去,也能得到善心善果。
这个就是顿悟法门与渐悟法门的真正差别了。华严经行愿品说,四圣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顿悟词语,是佛家术语。他是针对漸悟而言。那什么是顿悟,
就是修炼过程中,没有任何感悟,这种情况就埋头修下去,当修到很高层次,天目开了,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一下子显出很多功能。
而渐悟则不同,一边修炼,一边增加功能,如开天目,遥视功能,宿命通功能,隔墙看物,虽是渐悟,但心性得升到那么高,才显功能,心性升不了,功能不会出的。
在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和神秀,一个漸悟,一个顿悟,还互相争论,为自己辨护。神秀作诗: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境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也写一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表现出两种修炼中不同显示,两人的看法不同。
其实是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出现的不同形式,这没必要争论,最后达到目的是相同的。
上一篇:小岳岳和王宝强说相声会燃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