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抗日连续剧中爱情情节过多而超出了主题情节?
抗日战争,作品,爱情如何看待抗日连续剧中爱情情节过多而超出了主题情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抗日连续剧中爱情情节过多而超出了主题情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哈,首先这种剧情可以舒缓剧情,再者可以吸引一部分剧荒的女性…最后可以磨时间啊…你想想吵个架女主角跑了,然后遇到个不大不小的危险,再英雄救美…四集过去了…又或者结个婚…各种操办然后再搞点幺蛾子…又是好多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如果是以个人为主体而不是则重于战斗场面的,那爱情情节多点也无可厚非,假如是以战斗为重点的话,过多的情情爱爱显然是不合适。其次,出现爱情情节过多的情况,倒不能说完全是为了迎合观众。个人认为,主要是编剧的问题,现在的编剧大多是年轻一代,生在和平年代,那场战争离他们有点遥远,他们完全是用自己的直觉去理解战争,而没有去深入采访,积累素材,再加上投资方的急利,所以,战争变现不足,就用他们拿手的爱情故事来补救。于是爱情抗日,神话抗日就这样产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好的抗日作品爱情线从来不会喧宾夺主,近几年的抗日剧我和父亲大人不怎么看了,严格来说,那应该算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抗日剧。爱情线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味,过于沉重写实的作品没有人气。而投资方是要通过作品赚钱的,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去调整作品的类型。而抗日战争的背景只是一个卖点而已,作品卖点越多,投资方就越能得到利益,本来文化产业就是要赚钱的呀。能够用这样的作品盈利,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多了。从问题本源上讲,就是很自然地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文化市场不够大,我们的文化经济发展不成熟,需求多但可用资源少,投资方只能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进行抉择。毕竟是文化产业,没有利益就不能够继续发展。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来解决。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单纯以抗日战争背景拍个爱情剧到也真的没有什么,但是借着爱国主义用劣质作品来欺骗观众赚钱,甚至歪曲历史对革命先烈不尊重,抱歉我很排斥的,既然做文化产业,就要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不是很喜欢现在人们对中国影视业的悲观态度,质量良莠不齐不是几个人几部戏的锅,而是发展到现阶段必须呈现的现象,这些都是发展的必经过程,等市场足够大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和必要的政策性调节会慢慢解决这些问题,那个时候,回望现在的东西,好的坏的都有定数的。最后安利我一部超喜欢的抗日剧:生死线。孔笙导演的男人戏,我一直都在安利这部戏,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和亮剑在一个高度的,但快被忘的差不多了,非英雄史诗只是以四个在抗日战争挣扎的男人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悲凉和残酷。感情线几乎为零,节奏紧凑,战争场面很真实,立意很深刻。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再次感谢题主邀请回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