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莎普爱思卖了13年最近却被质疑,你怎么看?
疗效,媒体,白内障莎普爱思卖了13年最近却被质疑,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卖了13年的药为何才有人出来质疑药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被质疑是应该的。
根据目前技术发展状况,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只有手术。其他任何药物治疗,都没有直接的效果。
莎普爱思被质疑,因为它在广宣上存在一定的误导。比如在莎普爱思卡通版广告中,“早期老年性”五个字采用的是竖排、比“白内障”三个字更小的字体,出现时长仅1秒左右,而且没有同时出现在广告音频里。这有点类似“我是天子一小民”一样,我是天子四个大字,一小民三小字这个梗。这样的广宣,看起来是没有违规,但实际上有很强的欺骗性、误导性,至少从商业道德上说,是不道德的。
最核心还在于实际疗效。现在大家都知道,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之后手术。莎普爱思在缓解、或者延缓早期症状有一定效用,但实际上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根据莎普爱思公告我们知道,2017年前三季度,莎普爱思广告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87%,超过同业。而2017年前三季度,莎普爱思的研发费用只有1515.6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16%,远远低于广告费用。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广告驱动的公司,而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从投资价值来说,一家乐于广告、耽于研发的公司,未来发展并不值得投资者重视。
为什么卖了13年的药现在才有人出来质疑,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
一个是可能莎普爱思公关做的比较好。广告费用占比如此之高,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公关费用在内的。
其次是,之前因为市场规模小,企业影响力有限,没有专家去研究它的发展历程。
第三是,药物疗效也是需要时间验证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白内障发病机理、治疗手段更为明确。
第四是,药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一般人包括记者这样的人,财经界人士,都无法对此做权威表达,这需要医疗专业人士做专业分析。
可以说,因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前人们少于质疑,现在由专业人士用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质疑,是值得肯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最近才被质疑,是最近才被揭开!
我早就说过,可惜传播量不够。
我也往头条发过相关头条号,也无法通过审核,不能发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沸沸扬扬的"莎普爱思"事件终于有结果了,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对"莎普爱思"的处理意见可以看出:一、"莎普爱思"有无疗效,不知道,而且不管有无疗效,不影响其正常销售;二、食物监总局闻过必改,听到几个医生质疑疗效,马上责令浙江分局让厂家进行疗效实验,期限三年,换句话说,我国上市的药有无疗效,只有天知道。一直以来,在我的认知中,凡药都是要通过双盲试验,看来我无知了;三、"莎普爱思"的问题在于广告夸大,以前夸大就夸大了,以后不夸大就是了,不用处罚。另外,据网传"莎普爱思"成体价1.45元,零售价59.8元,利润率4120%,是不是感觉比哪啥啥都高,但却合理合法,不用冒杀头之风险⋯⋯[呲牙][调皮][偷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日以来,源于某自媒体的一篇文章《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引发广泛关注,并将文章的主角“莎普爱思滴眼液”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此事件持续发酵,并引发行业主管部门浙江省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专门发文督查。
同时,上述事件在资本市场上亦引起强烈影响,而该公司的股票交易目前还处于停牌当中。
据莎普爱思公告称,于12月8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与中国证监会浙江证监局的《关注函》。其中上证所《关于对莎普爱思主要产品滴眼液有关事宜的问询函》中,要求莎普爱思于12月13日之前披露是否启动滴眼液临床有效性试验等问题的回复,同时以书面形式回复上证所。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实际上,莎普爱思的疗效问题一直都存在,为何最近才被质疑,并引发这么大的影响,据刊发上述文章的自媒体表示,该文的阅读量在事件发酵期间已破600万+,在个人看来,影响巨大,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一,至于具体导致刊发这篇文章的自媒体选择此时此刻去关注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动机和导火索,我们目前还尚未知晓,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不管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选题上,关乎社会民生、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向仍然是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
包括此前同样来自一篇自媒体的文章《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死之谜》在网络引起巨大关注,影响力甚至超过莎普爱思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共鸣,关注度也被高度集中起来了。
其二,媒体的共振。莎普爱思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影响,与媒体的共振是离不开关系的,自媒体首先爆料,传统媒体随即跟进,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介入,再度引起媒体疯狂报道,使得整个事件始终处于高烧不退的态势。
其三,则是企业层面的。疗效存疑,但同时相对而言,研发费用较低、广告营销费用较高、并且处于“暴利”,这些现象都触及到了公众的商业伦理神经,但是,这么多年,公司层面并未意识到,或加以重视,若进行改观,或者具体投资眼科医院等更多实际的产业链方面的事项,来自商业伦理方面的破坏力也至于这么大,总之而言,伦理缺失的企业注定走不远,不讲伦理的产业也将难以为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